跳到主要內容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文|吳思瑩Seeing Wu    Photo|周兆志CCC
(原載於2015年5月號Dynasty,引用轉載須註明出處)


旅行,是靈感來源
帶著光移動,從臺灣、新加坡、義大利、荷蘭、印度到土耳其,燈光設計師林大為的腳蹤,踏亮了自己的人生。
2007年,林大為受邀擔任PLDA鹿特丹燈光工作營指導設計師,現地製作了一件作品,名為──光的旅程。他確認了夕陽西下映射於紐約酒店(Hotel New York)的角度,再以人造光凝結了夕照的光采。對應酒店旁以舊時行李箱鑄銅設置的「遺失的行李」公共藝術,「站在那時那地,被歷史照亮的我,只是一步步呈現出這段旅程的光之印象。」
看著被夕陽、被人造光改變了既有外觀面貌的紐約酒店,林大為自問:究竟是我light up了建築,抑或我才是真正被照亮的對象?
說巧不巧,這段旅程有個以驚嘆號作結的尾聲,「後來我整件行李在比利時火車上被偷走,不就應了紐約酒店旁公共藝術的作品名嗎?」突然在歐州變得身無長物的他,瀟灑笑笑,「這個經驗讓我一下子明白,什麼是回到最單純本質的狀態。」
這就是所謂旅行的意義吧,偶發的事件往往會帶你到一個意想不到的轉角。「不論旅途上好的壞的經驗,都是我靈感的來源。」林大為每次旅行身上一定帶兩本書,也一定要徒步認識每個異地。「我在一個城市不見得會去看入夜的眩目燈景,但我會在清晨四點的紐約醒來,從59街開始走,沿路看早上的光影變化。」就在行走之間,陽光從東邊慢慢往天空頂端移動,他發現,原來「光,是一個旅程」。也因此,就像曾有人問他為什麼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完成作品?他總以為,那就是自然光帶給他最大的啟發──在隨著時間變化的光的旅程裡,他也正進行著自我剖析的人生行旅。

沒有光的環境,最令人省思
林大為的月河燈光設計公司以「月河」為名,聽到這名字,耳畔似響起奧黛麗赫本低低吟唱「Moon River」。不過,林大為的月河講的不是盯著珠寶店櫥窗的美麗女郎,他講的還是光。「月亮是反射太陽光,河水則是因為月亮照映才閃爍粼粼波光,兩者自身都不會發光,是互動和相映的關係。」
「月光映照蜃樓妙,河影流輝境如幻。」從這對詩句體會了光影的魔幻魅力時,林大為像是打破自家飯碗地說,「最漂亮的地方,就是沒有光的環境。」因為黑暗,才對比出光的存在;因為陰影,才明白光的可貴。即使是得到國際肯定的「燈光設計大師」,林大為仍堅持他的每一段光旅行,都是「沒有style,沒有既定風格」的重新出發。
2012獲得國際Illumination Award卓越獎的捷安特中總部燈光設計,林大為就是把黑暗和光明轉為人與環境的對話。以「動漫」為概念,把「運動」和「漫遊」放進建築光影的移動進程。他拿出當初腳踏車道天花板燈光設置的模型,簡易的A3紙盒裝設了寶藍LED燈泡,模擬腳踏車移動時的光線變化。當人們騎著腳踏車,如同開車沿停車塔樓層一樣往上騎,感應器就像打開被夜之女神點亮的天際甬道,隨之閃爍的藍光,為「鐵馬騎士」裝上飛翔夜空的翅膀。

從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站、高雄鳳儀書院、京站時尚廣場、淡水雲門園區、松濤苑、藏仙庵、衛武營展演中心的燈光設計,林大為經常用的不是複雜的高科技設置,卻以最簡單的光源,配合巧思的設計,客製出獨特的光影感受。他嘗試把建築變成大燈具,或讓光由窗簾後透出,再令物件的背面也浸染著光亮。「建築系是訓練人最好的地方,不管以後做什麼,要把『人』這件事情訓練好。」這段是林大為在建築系念書聽到導演楊德昌演講的內容,爾後,他設計燈光最常想到的,就是人與環境的關係。

重新認識台灣
作為燈光設計者,林大為除了從自然光找靈感,探求光的本質,他也在生活周遭看見各種光的可能。2014年秋天,林大為化身光偵探領隊,帶著一群年輕人參與中強光電基金會的「感光-台北光偵探」漫步,到中山商圈、民生社區、碧湖、西門町,去看燈光在都市夜裡扮演的角色。
「除了電力光,我們在行走過程體會城市光源如何呈現心靈層次。」在「照明」與「光源」之間,什麼是能讓人感覺更舒適的設置?林大為在行走間思考,很多光照為了表現設計師特質,「有時做得太多、太滿,忘了『光』只是環境裝置的其中一個媒介。」
他認為,夜晚的各式燈光,無論是建物的光照、路燈或是攤販店招,其中反映的,幾乎都是「由夜晚無限蓬勃的光源才發覺,白天要過得更好!」在都市夜景觀察之後,學生也提出創意點子:碧湖有很棒的生態環境,周遭燈源應該變成次要的角色;路燈也可設置感應「跑步到哪裡,哪裡再燈亮!」甚至在民生社區裝置沒有聲音的「光的晚安曲」,提醒人們該回家休息的構想。
「由關懷在地的光環境出發,臺灣每個地方才能發展出不同的感覺。」不過,就像林大為說話的速度,對於灣的改變,他也不急切。他說,慢慢來,用眼睛、用身體去感受,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變得更好,這才是城市最體貼的存在。



光的視野
林大為自承,「以前一直想改變環境,現在才發現,其實被改變的是我。」一路走來就是不斷學習,而在自家,能不開燈就不開燈,他從黑暗裡思考光。
他也從工作過程重新認識灣,像是到最近才知道西門町有條美國街,中和有座漂亮的大公園,「只要放慢速度,鬆下來,就會有不同的發掘,即使到以前熟悉的地方,每次都有新體驗。」

不停創造「美的視野」,林大為眼裡的灣,是有無限可能的。「用另一種態度去看。即使走到很刺眼、你以為很糟糕的地方,都還是會被啟發!」拿心眼來應對世界,就像不發光的月球被太陽照亮,在林大為心裡永遠有一張「光的地圖」,上頭的路線,有一支隱形的魔法棒指引,只要願意慢下腳步,就能點亮那盞隨時等候你到來的燈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