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1|專訪鄭正勇教授|如果,生長在無農藥的金色台灣



如果,生長在無農藥的金色台灣…...
專訪鄭正勇教授



前言
從前從前,在吃蘋果還很奢侈的年代,有個小學生看見同學手中搖晃著一串晶瑩可口的葡萄,他吞了吞口水,眼裡閃爍著豔羨,那時,他下定決心在日後擁有自己的葡萄園。高一那年,這個男孩種下屬於自己的葡萄樹;長大後的他,從德國帶回有機農業的知識,他的夢想像不斷蔓生的葡萄藤,希望把台灣變成如黃金般珍貴,吃不到農藥的美麗國度……

-------------------------------------------------------------------

 









撰文∣吳思瑩



(原文刊登於2011年1.2月合刊第49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用海苔片捲起拌入牛蒡香鬆的鮮活芽菜,一杯加了自種檸檬的紅茶,如此清爽的餐食,是鄭正勇教授迎接早晨的美好起始。
即將邁入從心欲年歲的鄭教授,鏡片背後是一雙炯然的目光;他以元氣朗朗的音量,為我們訴說親見的台灣農業歷程。


師法自然,萬物歸田
 退休後仍經常授課、演講,並樂於分享果樹學農業知識的鄭正勇教授,近來念茲在茲的,就是呼籲政府、農民與消費者共同正視氮肥施用過量的問題。「如果有人說施肥過量而產生的硝酸鹽殘留沒有問題,就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他強調,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訂出標準,而在德國、荷蘭等歐美國家,也訂定蔬果檢測硝酸鹽濃度不得高於 1500  3000 ppm,但遲至今日,台灣都尚未制定相關規範。
 鄭正勇擔心,當我們提倡一日五蔬果,或為孩童準備蔬菜比例較高的營養午餐時,是否也吃下了過量硝酸鹽經由消化酵素轉為致癌的亞硝胺,對國人心血管健康都會產生不可逆的負面影響。以他在德國長期的觀察,因當地多年前發現了硝酸鹽殘留的危害,因此起而規範相關檢測數值。他語重心長地說,雖然不管用何種方式栽植作物都不免殘留硝酸鹽,但他認為,目標積極的作法是如何盡可能減少殘留,少到以不危害人體為標準。也許這是看不見的農業政策,但長期以來對於國人的健康與慢性病發病率,絕對有決定性的作用。
 鄭正勇以桌上一整盤鮮翠的有機芽菜為例,他說芽菜的生長是靠種子累積養分,而非經由播種再外加氮肥,這也是另一種植栽與健康蔬食的選擇。而在鄭正勇看來,現在談的「有機」其實就是傳統農法,他曾至菲律賓參觀種植有機椰子,結果發現菲律賓群島每年遭受50個颱風侵襲,雖然可能引發災害,但也相對帶來自然的循環,紛紛摧折倒下的葉樹,卻化作春泥更護花,成為來年豐美的肥料。
 看到大自然給予的禮物,鄭正勇更加篤定,千百年來祖先獲致蔬食的方法,有一個終極概念,就是「萬物歸田」;將菜葉、豬骨、廚餘等可分解的食物置諸田野,就是最好的養料。半個世紀前,農人開始在田裡挖水泥池,堆置蒐集來的人、豬糞尿,雖然剛開始難免有些異味,但幾天後表面就凝固成硬殼,底下則逐漸分解發酵,稀釋後就可做肥料。說到這,鄭正勇想起小時候看到農人們常在竹竿上繫綁長而寬口的網子,用力揮一揮,就能捕捉會讓稻桿生病的稻飛蝨,完全不需倚賴農藥。而若田裡滋生田螺,就傾倒微量石油使其窒息;水稻邊23公尺寬的爛泥溝,則總是有青蛙、大肚魚、螃蟹和泥鰍等「附加農穫」,農民收割完水稻,就有這些鮮味可加菜。然而,這樣美好與天地為善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

化學肥料摧殘土地
 鄭正勇回溯,台灣大約於1945年以後開始施用化學性、會產生氮肥的肥田粉,而貪求一時知變的結果,就是土壤酸化,且致使水稻徒長只長葉不結果,農民必須多一道割除稻草的工夫,才能迎接稻米生長。當時政府實行以肥料換穀物的政策,助長了日後肥料的用量。他解釋,肥料不是不能用,而是用量多寡的問題,肥田粉若用在水稻田問題較少,但若施播於旱地,長久造成的酸化土壤,就會讓農產品品質大大降低。這些在酸性土壤生長出的作物,金屬離子含量不夠,吃起來「風味不好、甜度不高、著色不良」,幾乎可說是一無是處。
 除了肥料之害,在外國大量使用、用以提高產量的「氟利多」殺蟲劑,也時常傳出技術人員或農夫死亡的消息。這類化學農藥日積月累地破壞土壤結構,讓土地失去吸收有機肥料的能力。鄭正勇曾經接觸許多老農,他們多異口同聲地感慨,以前台灣一年農產可吃三年,現在只有1/3的自給量了。這樣的轉變,是否真要等到土地全然荒瘠的那天,人們才會覺悟呢?

將有機量化,將堆肥活化
 20年來,鄭正勇與夫人──台大農藝學系博士林碧霞女士一起投入農藥與肥料減少的有機農業運動。1996年成立的主婦聯盟前身「綠主張」,是國內首見將有機農產品量化的團體,他們請益具有農業與森林背景的學者,共同輔導農民,監督蔬果農藥或硝酸鹽殘留值,協助建立硝酸鹽自主檢驗標準。
 主婦聯盟的出發點很簡單,在台灣經濟起飛後,人們的慢性病也不斷叢生,追根究柢發現我們吃下肚的蔬果是大量噴灑殺蟲劑與化肥的結晶。這些化學藥劑都有著肉眼不可視的積毒性,鄭正勇以「吃一顆小玉西瓜全家倒斃」的新聞喚起我們對化學毒素的疑懼。
 近十多年來,透過多家有機產業的推廣,有機在台灣已不是新鮮名詞。而早期主婦聯盟會員們做的廚餘堆肥,雖然後來因政府介入並易手財團執行堆肥計畫失敗,但他仍希望能在不違反生物性原則的作法之下,希望政府能無償推廣堆肥,把該做的事,一時無法作收成效的政策徹底地執行。因為有機好吃不好吃,有沒有營養價值,關鍵就是做好「肥管理」,所以官方更應針對各種植物的肥料不同,積極幫助農民恢復台灣地力生機。

好的人才,好的檢驗
 鄭正勇教授夫婦在1997年即參與IOIAIndependent Organic Inspectors Association)有機農業稽查人員訓練,是台灣目前少數的IOIA有機認證稽核人員。以自身的專業出發,鄭正勇更心疼沒有能力接受政府關關有機檢測的小農,他們一旦想到要轉型有機農業,但卻必須面對複雜的檢驗項目與高額的費用,就會不知如何是好。他說老農們多是「拿筆比拿鋤頭還重」,一看到繁瑣的表格與驚人的收費,在補助微薄的情況下,連日常經濟都無法支撐了,這些弱勢的小面積耕地老農往往就選擇放棄。
 所以,鄭正勇認為,人們眼中的七、八年級草莓族,如能有對農業有興趣,受過專業教育的年輕人願意投身有機農業,那就是台灣這個產業的新希望。除了實際投入農業的人力,他也呼籲台灣發達的電子科技也應大量應用在有機產業上。將照相與通訊技術使用於監測農場,甚至做到讓消費者有密碼可上網查詢運作情況,而無法監看或觀察的,再靠分析、取樣和送檢來查驗把關。鄭正勇說台灣有很好的化學人才,政府若能善用其能,將簡單卻精確的檢測、分析使用於有機蔬果,一定能加速台灣相關產業的發展。
 現在台灣有多達13個驗證團體搶食這塊大餅,鄭正勇以為,台灣不是沒有能力做出高水準的檢驗,但在官員爭嚷政策、驗證過程繁瑣、人員素質普遍不高的現況中,就是產生了驗證品質參差不齊的結果。他認為,政府可朝三方面去制定相關措施(1)生產無毒的作物;(2)以栽植有營養的食物為目標;(3)消除負面的生產因素。以現狀看來,鄭正勇憂若當農藥背景值越來越高,工業污染日趨嚴重,無法解決必然導致品質惡化的食物來源。他語重心長地說,「活得更健康,是我們共同追求的。正因為化學污染帶來的農業惡果摧殘身心,才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改變。」
 鄭正勇建議,除了政府積極改變農業背景值,對於有機農業也該分級:山明水秀好山好水一級,靠近污染源遠近者又能分列幾級,不妨參考美國USDA與歐盟分級標準,在生展者自我覺醒,與更多知識分子和年輕人投身農業的未來,他還是抱持著信心。

相信太陽,相信土壤
多年前,美國的金恩博士追尋非裔美人平權的夢想,今日此時,鄭正勇博士也說出他的夢想:「台灣要蛻變成金色台灣──很小但卻很值錢!」
 他衷心期望,所有可耕地變成都在政府、農民與消費者互相鼓勵和監督之下,成為無污染的良田,並希求所有人都以綠色植物盡力讓肥沃土地免於沖刷消失的命運。如能不過度使用土地,在輪作深耕性植物與綠肥的養護下,我們才能逐漸遠離糧食危機的威脅。「台灣最後還是要回歸到農業,」這是鄭正勇眼中的台灣根本。
 多年來輔導過許多農人的鄭正勇,笑稱自己常跟農民拿東西,但是為了親嘗他們種出的成品,所以不得不拿。他感性地說,自己生在台灣,從這塊土地得到很多好處,一路走來也許無法累積鉅額財富,但卻很感恩較一般人得到更多的資源。從過去到未來,他說自身豐富的農業知識和經驗,如能提供農民正確的資訊,並讓他們好好落實,對台灣就是好的!這位農業博士自謙,如能在農業發展的關鍵點上,盡一些力氣,對弱勢農業族群有所幫助,便足此堪慰。
 「我還是相信太陽,相信土壤,相信水,因為只要它們存在,就能種出東西。」七歲的鄭正勇羨慕別人有葡萄吃,16歲種下第一根插枝葡萄,當兵後離開台灣遠赴德國,研究出葡萄產量機轉。鄭教授幾十年來就像他的名字一樣,「真正勇」地為這塊土地付出農業改革的勇氣與心力。他說,每天看著牆上小小的金色台灣,總是期望著這個金色的夢有實現的一天。是期望著這個金色的夢有實現的一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74|今日食堂|【明星咖啡館】德式巧克力蛋糕.重慶南路漢口街【二個十元・紅豆餅伯】

這幾天為某刊撰寫一篇關於咖啡的文章。談到臺灣咖啡文化,絕無可能缺漏 明星咖啡館 。多年前來此吃過一頓飯,料理滋味如何不復記憶,但記得食料顏色豐富,餐廳燈光暈暗,令在座者心情適然,放鬆地聊了幾個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