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3|走入台北建築時光隧道


2016年9月北投向晚。攝影/吳思瑩


「台北的天空」,是台北人亦是多少異鄉遊子記憶裡的一方灰藍。而這片天空底下的大都會風貌,也一點一滴注入更多屬於台北的城市記憶與色彩。不論是新起的建築,或是舊址改造,一個摩登而富有城市特色的台北,正逐漸以一種有意識的形態生長。於是,我們看見會呼吸的綠建築在老樹群裡輕輕吐芽;有年歲、曾經荒弛的市區遺跡,則在容貌更易後,再次成為都市裡迷人的一隅。當高鐵消弭了距離的負擔,歷經歲月洗煉的台北建築,也給予每個走入這個城市的人們,得以共同分享的摩登時代。
撰文吳思瑩

(原刊於2010年12月 高鐵TLife No.12,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台北,是羅大佑曾經搖滾的他鄉異域,是林強搭著火車築夢向前的繁華都市,這裡,是多少人想望的台北城。 

 今天,我們要說一則關於台北城建築的故事。在人的臉上,皺紋是年歲走過的痕跡;而在城市的歷史中,建築則記載了溢於言表的時光紀事,每一棟建築都是都市靜默的容顏。20世紀初期的台北,聚落範圍僅是艋舺大稻埕台北城涵蓋的三市街,歷經百年光陰,這個年輕的城市,在政權更迭之中,用建築寫下另一頁台北的歷史。

 北投,台北盆地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是昔日平埔族「北投社」所在。這塊煙霧瀰漫、硫磺味四溢的神祕山區,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稱之為「PATAUW」,意即女巫居住之地。而在這氤氳的山城裡,如今有了一座綠建築圖書館,從前再自然不過的木屋居所,現在成為台北人奢侈的驕傲。倘若能從這棟木造、倚山傍溪的書屋裡獲得台北市郊才能感受的美好,便是綠建築最動人的存在。

 且跟著我們往台北車站方向移動。在許多文化人眼中最美的台北市街——中山北路二段上,有棟名為「台北之家」的舊時洋房,尼克森時任美國副總統訪台也曾下榻此處。在曠廢近二十年後,重啟的建築,也重新連結了不同世代台北人的記憶。

 再一路向南,往台北南區前行。飲水思源,這句古諺提醒人不能忘本。今日,我們扭開水龍頭就有嘩啦嘩啦取之不盡的自來水,這水,果真是「自來」嗎?取用的人,可曾常思及我們的用水為何如此方便?劉興欽曾在漫畫裡畫了位大嬸嫌排隊取水麻煩,便去五金行買了水龍頭安在牆上,以為自然有水流出來。不過,這不是笑話,而是發生在五、六十年前真實的故事。此刻,讓我們重返1950年代的公館,在自來水尚不普遍的年代,思源街上的台北水源地唧筒室即開始為了台北城的用水繁忙、轉動。

 在這些新造與舊改的建物裡,歡迎你,一起想念台北城的百年容顏。

 


森林裡的閱讀時光--台北市立北投圖書館
 樹屋,曾是每個孩子心中構築的秘密天堂。裡面有自己心愛的故事書、玩具和糖果,裡面有被樹林裡的風吹乾的眼淚和只有星星知道的悄悄話。當你以為這樣的夢想,將隨著年齡增長永不復返,這座沿溪而築,倚山而立的北投圖書館,可以為你重啟消失的童稚懷想。
 當風從圖書館窗外的大屯山林間吹入,當北投溪潺潺地流洩自然的樂音,閱讀的時光,因為有了清風、溪流、鳥鳴的陪伴而更加悠然。座落於新北投的北投圖書館,順著蜿蜒的山勢,在臨溪的這一側,大方地展現她木造立面的大器。有人說有她像艘大船,但大船矗立於林間難以言之成理,何妨把她當作森林裡精靈們穿梭巧建的書房?專供需要精神食糧的人們休憩、放鬆。
 順著北投公園步道右轉,初來乍到的書蟲可能不得其門而入。方才讓你一窺全貌的圖書館,這會兒彷彿「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古典美女,將入口處開玩笑似地遮掩起來。你得花點腳力,踏上石階,撥開枝葉,才能在微微滲汗之際,訝然她的清麗。走進這座擁有斜型屋頂與垂直木格柵的圖書館,襖熱全消,她以融入建物造型的隱形幃幔,輕巧遮蔽了惱人的西曬。經常敞開的立窗,邀請微風在閱讀者身邊自由地環繞、吹送。當初規劃這兒的建築師群,有著這樣愛護生命的愛心,他們說,如果遇上颱風將不會飛的爬蟲類吹上了屋頂,這個圖書館就要有一條路讓它走回家。如果人們願意對所有的生命都如此體貼,綠建築的美意才有了延續的力量。
 走上二樓樓梯間,彩色牆面是來自鶯歌的陶瓷廢料,隨著陽光斜照,鮮麗的光彩讓原本將掩埋廢棄的素材,轉世為最美麗的牆面藝術。而隱藏式的透明頂窗與落地窗則將光線與清風送入地下室,把野趣播植進來,讓孩子們的閱讀時光也有了綠意相伴。身在其中,人們經常忘記這兒是座圖書館,他們在陽台赤腳開卷如孫悟空般自在,他們眺望北投山景時擁有哈利波特騎乘飛天掃帚的視野,他們說,這是他們到過,最美麗的圖書館。

關於----- 第一座綠建築圖書館
 北投圖書館是台灣第一座綠建築圖書館,同時也是2007年「台灣建築獎」首獎。若要符合綠建築資格,需參考九項指標,包括: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室內健康與環境、廢棄物減量,以及汙水與垃圾改善等。此棟建物屋頂的太陽能光板、綠化的屋頂與斜坡草坡設計、雨水回收槽,以及生態塗料的使用,都讓建築成為對環境友善的存在。

順遊景點
沿著緩緩升起的山線漫步,硫磺氣味淡淡地隨空氣流動,遠處低聲淙淙的溪流聲,是北投特有的氣息。這是一趟十分輕鬆、愜意的山林之行,有溫泉與野溪相伴,有舊時屋舍傾訴過往,在木造磚砌的古建築裡,看見台北市郊之美。

(1)         北投溫泉博物館:這棟三級古蹟落成於1913年,是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仿英式磚造鄉間別墅以及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館所設計。這棟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位在一樓的溫泉走廊與浴池,是帶有羅馬和土耳其浴池風格的歐式建築;二樓榻榻米大廳則是當時沐浴後納涼、用餐、休息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眺望整個北投谷地,感受日式的歐風情致。
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
(2)        普濟寺:位在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溫泉路上,建於1905年,是日據時代保存至今的百年古蹟,也是台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為當時鐵道員工以高級檜木建造。其建築樣式相當簡約,為單簷的歇山式建築。順著緩坡走上進入寺院的石階,在入口玄關即可見斗拱與虹樑上的精美雕刻,寺中供奉湯守觀音,是北投民眾心目中的溫泉守護神祇。
台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12
(3)        梅庭:新北投公園裡這棟歷史性的建築物梅庭,約在1930年日治時代末建造,入口門柱上有于右任書寫的「梅庭」題字,筆力遒勁。屋內並有一溫泉池,庭院寬廣、古樹參天。這兒195060年代「一代草聖」、時任監察院長的于右任避暑別館,館舍保留了于老伏案手書的文房樣貌,以及其珍貴墨寶,可見一代文士風範。
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6
(4)       北投文物館:此館前身是建於1920年,日據時期北投十分著名的高級溫泉旅館「佳山旅館」,1998年成市定古蹟。這兒是台北少見保存完整的日式木造建築,仍可見當時溫泉旅館的特色。現存浴室相當特別,浴槽突出於地面,與當時下凹形制大為不同。館舍旁還有一座日式庭園,日本設計師利用大屯山的地形景色創造出庭園景致,古樸宜人。
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



聲影裡的咖啡時光--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
 中山北路旁,樟樹若隱若現的香氣,陣陣地隨風飄散。兜進與南京西路交界旁的小巷,一棟兩層樓的洋式建築就在眼前。這幢白色洋房,就是前身為美國駐台大使館的「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
 台北之家的建築為優雅又質樸的美國南方維多利亞風格,廊柱則是簡潔的希臘多立克柱式,正門可遮陽避雨的拱型迴廊,顯現了端整實用的建築體制。從1953年至1979年,她歷經了五任美國駐台大使的風華年歲,但隨著中美斷交,也逐漸湮沒於荒煙漫草間。直到90年代末,褪去時光膠囊的台北之家,才再度受到世人注視,由台北市文化局協同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六千萬元,修復了建築物本體。目前由侯孝賢擔任理事長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是與西門紅樓相仿,同樣推介電影文化的古蹟。
 很難想像,這裡曾經被歲月遺忘了十八年。彼時政要絡繹、藝文人士受邀為座上賓的場景,現已轉換為看電影、喝咖啡與分享藝術文化的悠閒之處。挑高的「咖啡時光」咖啡館,原是大使館內貴賓休憩的接待室。透過落地窗向外望,連接廊簷的柱身突顯歐式風情,若在晴天時,拾臺階而下,閒坐於可品嚐露天咖啡的庭院,以一牆之隔阻絕中山北路的喧囂,倒是頗為快意的享受。
 由於台北之家的戶外百葉窗以兩片百葉對開的方式來做,就像是多了一層窗戶,能自然阻絕熱氣與寒意,這也是重新修築時的巧思。走上二樓,一個約莫25坪大小的廳室,是從前大使館的客廳,垂掛的水晶燈還璀璨著往昔的衣香鬢影,近年則在此舉辦台北文學季系列演講與藝文活動,讓人們得以領略台灣當代文學家的風采。而讓影癡們經常前來朝聖的光點電影院,原來用途竟是大使館的車庫及發電機房。這兒地處使館邊陲,現在卻成了影展的熱門戲院,88個座位營造的空間除卻了影城的擁擠喧鬧,頗有參與小眾文化的樂趣。
 有時我們想望擁有一方豪邸,可遊憩可消閒,但在豪邸夢尚未成真前,台北之家倒是能聊以慰藉。因為在台北市中心,這棟古蹟所能提供的美好,幾乎是千金難買了。

關於---- 建築見證台灣外交史
 台北之家曾是歷任美國駐台大使,以及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遜訪台住所。除了此處,位於南海路與泉州路口的「美國在台新聞處」,即是後來的美國文化中心,也是建於1931年的日據時代古蹟。而現為古蹟保存區中山北路七段的「天母白屋」,曾是1950年代美軍協防台灣的駐台人員宿舍,其以白色淋雨板和黑色屋瓦的美式、日式建築融合風格,記憶了美軍駐台時期的特殊氛圍。

順遊景點
喜愛藝術的人,總也常留意各色建築的形制樣貌,這條以中山北路為軸,咖啡、電影、藝術與建築串連成的文藝走廊,非常適合走訪。感受藝文之餘,再逛逛迪化街商圈,體驗孕育台北城的養分、自19世紀繁盛至今的庶民文化。
(1)   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建於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其為寬達120公尺的兩層樓建築,以亞熱帶文化的紅磚壁構與木材屋架,結合西洋的建築柱式與黑瓦斜屋頂。1996年,將原建物正面廳舍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兩翼建築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是全世界罕見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
(2)  台北市立美術館:1976年創立至今,矗立於中山美術公園。北美館建築外觀以疊狀的白色方型為主,由建築師高而潘依據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概念所設計,該館本身即像是座巨大的立體藝術品,館前廣場常展示名家雕塑。當華燈初上,不斷變換顏色的夜燈照明,穿透館舍大片落地窗,將北美館變裝為「夜晚比白天更美」的花博園區地標。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
(3)  故事館:舊名「圓山別莊」的故事館,是十九世紀末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洋樓。它比鄰台北市立美術館現為「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園區內唯一的一棟古蹟,更是台灣古蹟中僅存的英國都鐸式建築。在花博會中,有「童話奶油屋」之稱的故事館,展現百年前台灣時尚生活與古蹟魅力,以耗時七年養護的英式鄉村花園迎接造訪來賓。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1
(4)  迪化街商圈:迪化街屬於大稻埕的一部分,也是台北最早開發的區域。走進迪化街商圈,彷若時光凝結。許多商家都仍保有20世紀初期的巴洛克式裝飾建築,這裡同時也是過年辦年貨、觀光客必定造訪的著名勝地。
台北大橋以南,涵蓋迪化街一段、甘州街、保安街交叉口、朝陽公園、甘谷街、南京西路一帶。



鬧市裡的潺潺時光--自來水博物館

 公館思源街,有一座呼應路名的自來水博物館,遠在百年前,她即兀自在鬧市裡守護台北最初始的清淨水源。

 起先,此處名喚「台北水源地唧筒室」,1908年,日據時期明治四十一年, 這棟建築落成。現今看到融合了希羅建築風格的外觀,是當時日本建築師與工程師自歐洲移易至台灣,最時興的建築形制。自建築師野村一郎手中起造的自來水博物館,彷彿擷取水道彎曲的長弧線條,以一種富有節奏感的樣貌,重現了希臘神殿的典麗,再現羅馬萬神殿的壯闊沉穩,以及巴洛克的巧麗裝飾,隱身在公館熙嚷的文教商圈。

 走在蜿蜒的科林斯柱式拱廊裡,鐵件鍛造的窗格,整排外開式的綠色木窗櫺,將人們帶回舊時光陰的懷想。所以,穿著婚紗的新娘總在這兒尋找襯托嬌顏的古典氣息;愛好攝影者,則在這發現自文藝復興以降,藝術大師奠定完美構圖的秘密。當我們從羅斯福路的各式小吃與目不暇給的衣飾鞋店抽身,來到這片與外頭街景截然二分的歐洲庭園,空間轉換帶來的思緒翻騰,幾乎將我們引領到另一個難以言喻的時空。
 穿越博物館正立面擁有勳章飾山牆與花草牆飾的大門,順台階而下即是唧筒室。在挑高縱深的陳列館裡,20世紀初期的供水設備、比人身還巨大的管狀抽水機成列排開,拱形窗格透進來的陽光照亮曾深埋地底的輸配水管器材。此情此景,讓我們聯想常躲在空地水管遊戲多啦A夢可愛的小主角們,但曾經在台灣工作長達二十三年、建設上下水道的「台灣自來水之父」濱野彌四郎,其實是這棟建築之所以存在的幕後功臣。

 70年代尾聲,唧筒室完成了「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任務後,即以三級古蹟的角色繼續在台北城裡笑看逝者如斯、年華似水的人間故事。若你此時走入園區旁連接觀音山步道的幽徑緩緩而上,觸目所及,深鎖門扉、裝設淨水設備的赭紅色建築已不再運作,但曾經潺潺涓流的自來水故事,還在這兒等待有心人重新展讀。


關於---- 台灣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日據時代稱為「歷史式樣建築」或「新古典主義建築」的風格,盛行於19001920年代之間,也是台灣現存最常見的日據時期古蹟建築。包括台北賓館1901)、台大醫學院舊館1907)、監察院(1915)、總統府(1920)、台大醫院舊館(1924)等建築,都能看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式風格,建築體上的老虎窗、半圓形拱窗、三角形的山牆、裝飾繁複的橫飾帶與成排的柱列,都是醒目的特色。

順遊景點
從台北車站到公館,這處台北市古蹟最密集的區域,在錯落高樓間,不留神可能錯過的行道樹群落裡,從文藝復興、巴洛克、演繹了法式的繁複與英倫的古典,一棟棟揉雜歐洲建築風格的百年建物,構築了真實存在的古都台北。

(1)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這棟台灣少見採用哥德式小尖塔的建築,是1916年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設計的「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石頭雕刻成的百葉窗、哩岸石砌成的拱門,以及紅磚營造的英式維多利亞風格,構築它迷人的風采。每週二至五,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這間猶如英國紳士優雅的教堂,都歡迎你親身感受歐洲中世紀的宗教氣氛。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
(2)  國立臺灣博物館1919年完工的臺博館,是由建造自來水博物館的日本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共同設計,「歷史式樣建築」風格的建築外觀,是台灣巴洛克式建築的重要代表。位於二二八公園內的臺博館,以收藏臺灣人文史料與自然產物為主;園內保存1935年滿州國贈予臺灣神社的銅牛,是伴隨許多台北人成長,兒時記憶珍貴的圖騰。
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
(3)  台北賓館:建造總統府與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在1913改建完成當時的總督官邸,也就是台北賓館。內部華麗的巴洛克裝飾反映日據時代西化的遺跡,迴廊的羅馬雙柱與馬薩式屋頂則展現典雅莊嚴的氣氛。2002年,政府斥資近五億元修復,其歷史意義可見一斑。想窺探台北賓館的神祕嗎?不妨至總統府網站查詢開放時間。
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1
(4)  撫臺街洋樓:這間座落在延平南路騎樓的撫臺街洋樓,芳齡剛滿百歲。它曾為日據時代營造商與酒商所用,現為陳國慈女士認養,是棟小巧別緻的洋樓。石造拱廊是它優雅的迎賓門庭,走上檜木階梯,二樓還能看見陡斜屋頂與斜屋頂上的老虎窗。目前不定期舉辦展覽,周邊還有台北北門、台北郵局和博愛路攝影用品街可消磨悠閒時光。
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