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10|【家畫廊楊黎明個展】介紹|如歌的行板,聽見筆墨之必要

家畫廊2011.03楊黎明個展新聞稿  
撰文/吳思瑩
(家畫廊版權所有,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
溫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 
歐戰,雨,加農砲,天氣與紅十字會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點鐘自證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飄起來的謠言之必要。旋轉玻璃門 
之必要。盤尼西林之必要。暗殺之必要。晚報之必要 
穿法蘭絨長褲之必要。馬票之必要 
姑母遺產繼承之必要 
陽臺、海、微笑之必要 
懶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的 
世界老這樣總這樣:── 
觀音在遠遠的山上 
罌粟在罌粟的田裡

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之必要 



這是詩人瘂弦近半個世紀前寫下的詩作〈如歌的行板〉,由於在觀看楊黎明作品時,總有股在腦中播送音樂之必要的驅策力,遂挪用了詩人標題。於是順著如襯底絨布、亦如潛身遁入弦樂器音箱的黝暗世界一般,視線游移曲動的筆墨色線,心境也似被披蓋了一層薄霧,但又不自覺朝薄霧深處越走越遠。
我喜歡克利(Paul Klee)、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紐曼(Barnett Newman)和羅斯科(Mark Rothko)。」賓果!在你尚未知曉楊黎明自白心之所嚮的藝術導師前,你看著他的畫,約莫也在腦中翻尋這些在20世紀拓深抽象主義風貌,那些記載從具象走向抽象、心靈意象軌跡的先行者。楊黎明曾說自己了解音樂更甚於繪畫,而不知是情性相投,抑或是有意識的揀擇,揭開抽象藝術序曲的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克利都有深厚的音樂素養,前者更擁有驚人的聯覺能力,可以清晰地聽見色彩。
是的,聽見色彩。「往內看,人的內部和外部是一個鏡像對稱的世界。也就是說,我們不僅有一個周邊的世界,而且在人的內部還有一個內觀的世界。」30世代的楊黎明,在每日的書法課題與一、兩小時古典樂的洗滌,結束行禮如儀的晨喚後,他開始作畫。他說要往內看,在觀望凝定的盡頭,他究竟看到了什麼?如果他的作品真是轉譯後的心象,在我手寫我心的過程,他如何擷取我們眼前所見伴隨音韻而生的圖像的天外密碼?或許正如藝術家揭露的,將筆墨蘸取的黑色賦予人文的節奏和韻律,而在某個絕對虛擬的時空中穿越是他的工作。
做為一個迻譯墨色的擺渡人,他給予自己唯一的權責是享受與追求藝術創新的自由。即便今日他的作品在歐陸也已有了共鳴共振的回音,但他總以為,藝術家太關注市場最終會帶來精神上的失敗感,如果除卻文化的底蘊和正直的品質,那麼藝術之於藝術家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楊黎明噤聲地在藝術裡找答案。
假如你也想看見那如歌的行板,假如你也在這裡,你會聽見楊黎明畫裡的踅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