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需要好的咖啡豆、純淨的水和適當的烹煮;一家咖啡館,得摻入什麼樣的素材,才會成為逃逸生活框架的好所在?是煮咖啡的身段,是美味誘人的餐食,還是獨具一格的設計?如果答案以上皆非,那會是什麼呢?
撰文 攝影|吳思瑩
我想,一家好的咖啡館,最需要的是人味。偏偏,人味不靠單一條件支撐,它集合許多超乎言說的體貼;也許僅僅是一把耐坐舒適的老椅子,就能提供依偎人心的溫度。
如果人味是咖啡館不可或缺的內容物,古舊建物或者是最恰切的載體。當這個城市開始厭倦競逐世界高樓,轉而向老建築探求生活況味,應該是城市靈魂甦醒的時刻。
窩藏閒逸
說起學校咖啡館('Ecole Café),喜歡在台北追蹤咖啡香的文青大概無人不知。作為人氣咖啡店經營者,王楊恩與黃昭玉夫婦對咖啡館還有更多無關商業的想像。
「我們保留戶外活動區域,露出空地,釋出對都市友善的空間。生活在大都會,平時被狹窄的居住環境束縛,若有空隙稍作喘息,就能在緊繃的常態裡得到釋放。」找到咖啡的老闆娘黃昭玉說,他們最初看到建物破舊外觀,就決定透過外在的露天空間,「找到」老屋舍舒緩的餘韻。
每每設計空間時,王楊恩夫婦都會幫業主縮小空間。欸?這話說錯了吧!設計師的任務不是要變魔術一坪當兩坪用嗎?「將陽台內推為連結室內外的起居區,不但轉換成休憩、看書的空間,也為呆板單調的居家生活融入更多樂趣。」
建築設計師的專業背景,讓他們看到這棟出現於1941年(昭和16年)的老建物時,腦海隨即勾勒了找到咖啡(Café Trouvé)的樣貌。
舊址是當時再普通不過的教授宿舍,如果要在這尋找規整的日式建築工法,絕對是會失望的。
這對咖啡館主人看待空間的態度很有意思,對他們來說,空間的協調感,就像構成韻律的高低音階,具備軟化居家隔間的神奇效果,遠遠比坪數擴增來得重要。這也是找到咖啡窩藏的樂趣:少放幾張咖啡桌,多了閒逸的人文氣氛。
從荒弛到發包,舊址有兩、三年時間無人居住,破敗的屋舍已被白蟻登堂入室。工程起始,除了清除蟻害、打掉地基重新補強,還須全數替換架高30公分的日式結構地板。腐朽木柱則以黑鐵包覆,不僅強化支撐力,還塑造摩登的後現代樣式。木作屋頂漏水難免,為避免大幅修繕,保有屋頂原貌,王楊恩直接用最簡易的不鏽鋼水盤盛接雨水,重建後一個月仍是哪裡漏就補哪裡。
咖啡館使用的桌椅、燈具都不是新品,有隔壁「找到魔椅」老闆簡明甫提供的德國二手家具,或者陸續撿拾的廢棄物,好幾張桌面都用了廢材刨製,「盡量不購買新東西填滿需要!我們一直認為,重新利用舊資源,是設計人可以傳達的創意。」
重視食材也重視人
找到咖啡不只以復古的「Vintage」設計著稱,口感絕佳又重視健康的餐食也備受好評。他們很重視食材來源,在地食材是選擇的首要原則,牛肉則採用草飼、人道宰殺的紐西蘭放牧牛。
「雖然我們是店家,但我告訴員工:和客人是平等關係。所以我們會請室外的客人也別在孩子旁邊抽煙──當對方不尊重你和其他人時,可以跟他說不!」對食材的堅持是一種態度,這種溫和的堅持延續到對待客人的方式,亦延續到生活實踐的每個小細節。
還是要文藝腔
找到咖啡安身師大老社區巷弄,木頭柵欄不是做來隔離,而是流動更和諧的鄰里關係。帶小朋友的爸媽可以隨時陪孩子在露台庭園曬曬太陽,鄰近老公寓也藉此與這塊開放式的友善空間互通聲息。
不只空間是友善的,重建的材料也來自對土地的疼惜。
黃昭玉說,這棟老宿舍的原始工法很粗糙,但他們保留粗糙,放進當代元素,按現有需求修建,整間屋舍依然散發濃郁的檜木香氣。
「我構想在這裡發生更多可能:文字的可能、藝術的可能,以及表演的可能。這樣的日式空間對各種階層都有吸引力,很希望持續出現各種類型的事物作為美感練習。」2011年12月,找到咖啡邀請手風琴、琵琶演奏家與現代舞舞者同台演出,那一天,挪開座位的咖啡館成了迷幻瑰麗的舞台。
未來,黃昭玉亦將在此抒發她的文字癖,從聖經詩篇起始,讓詩文攀附建築,把咖啡館衍生為詩的畫廊。
採訪當時原址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16巷4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