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的老建築,即將傾圮的木構造在鐵皮外牆裡微弱呼吸。他揭去鐵皮,看見湮沒許久的風華,於是,一棟可以喝咖啡,嘗輕食,辦公構思的新建物在眼前甦醒。
攝影、撰文|吳思瑩
二條通•綠島小夜曲這棟老屋,是日本攝影師佐佐木八郎在大正14年(民國14年,1925年)興建的。
斯人已遠,而每天一定來這造訪對面漢城烤肉餐廳吳老闆,是在這開業近半世紀的耆老;他說,當年佐佐木的攝影社就在二條通巷口,這棟房子作為住家。
數年前,佐佐木後人曾至吳老闆餐廳用餐,他特意到對面房子探望,說和他曾經看過的老照片幾無差異。
請喝一杯微醺
少有行人經過二條通•綠島小夜曲不多看他一眼;即便,它已退居幾尺玄關的距離,盡量不張揚。於是,人們走進來。年長者靜默望向二條通,或與老友昂揚談笑;年輕人則是振「筆電」疾書,或為這建物驚嘆,忙不迭取景拍照。新的舊的,過去的現代的,都在這裡相遇了。
一切都準備好,就看見它的美麗
2008年夏末,鍾永男建築師和老同學雷輝因緣際會取得老屋產權。「強烈感覺能重建這裡是個緣分!」鍾永男回溯,10年前,他第一次受邀到花蓮鳳林鄉林田山修建日據時代伐木社區遺址。當時他亟欲推辭,因為完全沒有修父老建物的經驗。後來決心接下來,他和工作團隊一起研究,如何保存、延續老房子的價值。「林田山在民國60年代就禁止採伐,本來這裡有一、兩千人,製材行為沒了,機器運作聲音停了,社區成為空城。還記得一到當地,看了木頭屋舍老舊滄桑,頓時有兩種感受:一是怵目驚心,一是深覺可惜。」
鍾永男在林田山伐木聚落再造工程採用傳統工法、材料、匠師,歷經七、八年,修復了園區裡的宿舍、工廠、倉庫,將這些老建物改為咖啡廳、展示館、日式宿舍。後來陸續在花蓮市區也修了幾棟老屋,練就在廢墟裡看見原有風華的眼力。初見二條通•綠島小夜曲,他說外圍為了防漏,通通包覆鐵皮,但因為有過去建物再利用的經驗,就放手一試。他說,老房子有它特有的紋理與歷史,如何保存舊的,開創新的,把新元素融入舊形式,才可能讓老房子重新活過來。
只是一棟有故事的老房子
如今中山北路一段33巷的二條通,在日據時代行政區是大正町,即為現在中山北路以東、新生北路以西、南京東路以南,以及市民大道以北的區域,彼時皆高級住宅區。
1945年國民政府接手這棟傳統日式二層老屋,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警政單位宿舍,鍾永男剝除外牆鐵皮後,經歷4個月整修,保留及強化二層木造日式住家風格,拆除原有天花板,顯露木架構,再增加一樓入口玄關與二樓露台空間。「要新舊共榮共存,房子才能有新生命。我們盡可能把修復的重心,放在營造咖啡廳氛圍上。所以,雖然保留牆面,但做了木隔柵營造穿透性,再投射燈光。木柱、木樑都要補強為鋼材樑柱,怎麼樣做到新材料和舊系統不衝突,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這只是一棟平凡的,有故事的老房子。」鍾永男淡淡地為二條通•綠島小夜曲下註腳,但當人們望向攬進晴日、收納雨聲的天井光庭時,肯定在心裡驚嘆:這是多美好的咖啡時光!
「這是一棟因為歷史移民才遺留下來的東西,在第二次修復時我們發現整個結構其實很脆弱,是依靠在隔壁房子牆上的。所以,能經營多久算多久,能讓這兒變成人們喜歡進出的咖啡廳,就不做什麼更長遠的想像了。」
鍾永男說,這裡空間狹長、座位不多,很難靠開咖啡廳賺錢,但讓房子有人味、有人使用,老房子才有價值。
二條通•綠島小夜曲牆上總有油畫或攝影作品,兩、三個月換展一次,藉由藝術品更替空間氣氛。現在週五晚間固定邀請視障藝術家現場演出,原本的文藝腔變身熱鬧Pub,如不訂位,就只能在門口聞樂興嘆。
雖然,二條通•綠島小夜曲不唱情思滌盪的綠島小夜曲,但在裡面只是喝杯咖啡,竟有搭小船搖晃微醺之感呢。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33巷1號
(02)2531-4594
(02)2531-4594
週一~日12:00~21:30
免費無線上網
(原刊於2012.05《有機誌》,轉載請註明出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