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21|一滴水紀念館:專訪邱明民談推動日本古民家移築



依據傳統工法移築重現的古民家,帶來的意義超越建築本身。
「樹啊!樹啊!你長得那麼直、那麼大,應該到神社當鳥居。」這是一百多年前,身為選用房屋木料的棟樑師傅──日本文豪水上勉父親水上覺治,與樹木的一段對話。根據促成一滴水紀念館移築淡水的邱明民轉述,當時遠遠跟在爸爸身後的水上勉,在一段沉默後,聽到爸爸放聲大笑。他相信,這是爸爸得到大樹的回應了。



採訪、攝影吳思瑩
圖版提供∣大河文化事業基金會
(原載於2011.12《有機誌》)

一滴水紀念館重現日本古民家生活,於起居間設置了貼近庶民文化的佛龕。
現在位於淡水和平公園的一滴水紀念館,是1915年建造的。2005年拆解這棟由日本福井縣屋主木村先生捐贈的古民家時,於屋頂黑柱上的「棟扎」發現了水上覺治等三位棟樑師傅簽名。為何說起這段歷史?因有這段淵源,才追溯出水上覺治的兒子正是文豪水上勉,他崇尚滴水禪宗珍惜萬物信念,恰與積聚力量的移築過程相呼應。爾後,在淡水成功重建的古民家,就決定以「一滴水紀念館」為名。

年輕苦力群站在上下緣有榫洞,並以麻繩固定的竹編牆前;這是建築古法裡的鋼筋,讓土牆更強韌耐震。(本圖版版權屬於大河文化事業基金會)

日本古民家在台灣重生
 天災破壞了人文地貌,但不可預料地,也聚攏了人心。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後不久,經歷過阪神大地震的神戶御藏社區災民,數度自費到南投擔任志工,協助災民物力與心靈重建。當時正在南投縣政府擔任城鄉新風貌顧問的邱明民,接任翻譯與接待工作。由於日本志工的領頭人田中保三對台灣產生十分深厚的情感,在接手木村先生古民家移築任務後,就決定讓它在台灣重生。

 2005年,600多根房舍原木運到了淡水,四年後,有了今日樣貌。「在日本棟樑師傅和志工群、淡江和實踐大學建築系師生的努力下,我們只花了一個月又40天修復所有的榫頭,而最後的組裝時間,僅僅是6 天。專業營造公司都非常訝異,沒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怎麼可能完成?」全程參與拆解、修復與重建過程的大河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邱明民說,從找不到土地,沒有經費,一直到一批批苦力群不求回報地投入,才讓跨海重現古宅的任務不可思議地實現了。
 現在看到這棟矗立淡水和平公園的百年日式建築,外形典雅大器,細節講究,很難想像一柱一木都曾經歷3000公里搬移。由於是使用了將近一世紀的民家,席地圍爐煮食的設置、佛龕、茶道區,都盡可能讓來者可想像日式生活面貌。順著走廊轉個彎,則是水上勉與日裔台籍作家陳舜水文庫,雖然目前資料都鎖在展示櫃,但也許有一天,紀念館真的可以成為被文學活化的歷史建築。


再活起來一樣有力道
 修復過程,日本棟樑師傅透過簡單的文字溝通和比手畫腳,把榫頭修復技術教給建築系學生。老經驗的棟樑師傅會聽聲辨位,發現鑽取的聲音不太對勁,就立刻趨身指導。邱明民親自攝影、記錄,對建築、對人和人的互動,都觀察得特別仔細。「地震後主要興建的不是新東西,而是把新的建築和老的建築重疊在一起。接受移築後,決定要讓漂亮的樑柱結構完全顯現出來,於是和日本建築師溝通做了補強,並在地下打了47根化學苗栓,這樣即使再發生7級強震,推估也僅會造成屋瓦滑落。」
 情感的延伸,有時比建築實體更綿長、久遠。去年夏天,邱明民還請棟樑匠師齊藤賢次回台教授榫頭技術,他轉述齊藤師傅作為一位專業人士的心理轉折,「來台灣參與移築之前,心裡對環境、飲食、語言的隔閡產生疑慮。但和語言不通的年輕苦力群一起完成古民家重建,讓我深深感覺到生命很有價值!」這棟過去是私人住宅,現在要公開,賦予它紀念性,「我在台灣學到很多東西!彼此藉著互動理解,習慣融合,是過去40年工作生涯不曾出現的,我的一生也因為這個經驗而圓滿了。」


不會消失的苦力群
 移築事件圓滿落幕了,數百位「前仆後繼」的苦力群,也開始在網路社群中匯聚成另一股力量。過去帶著青菜水果來探班的志工,建築相關科系畢了業當兵的年輕人,來這裡研究土牆的藝術大學學生,都在大河文化基金會的網站裡有新的連結。
 邱明民說,他現在回到一滴水紀念館,還常與帶著親友參觀的苦力群不期而遇。「新世代對未來的看法,取決於我們現在的作為。」他相信,曾在苦力群身上經歷的種種,一定也會匯聚成他們生命中最柔軟的力量。

一滴水紀念館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一段六巷30號和平公園
開放時間:(02)2626-3350
開放時間:週一休館,週二~週日09:00-18:00
館內規定:需脫鞋入內,可攝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