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0.20|都市再生小聚落【URS127公店】| 專訪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俊雄



大大的免費參觀看板,是友善街坊的第一步。
迪化街,伴隨著中藥、茶葉、南北貨的各式香氣存在老台北人記憶裡。在挑選乾貨藥材,走逛年貨大街時,它僅僅是一條重商氣息濃厚的老市街。除了一則則富商大賈傳奇,或許每棟生出厥葉的巴洛克建築裡,還嵌著許多你沒聽過的故事……





採訪、攝影吳思瑩
(原載於2012.04《有機誌》)
2樓窗外望向迪化街,緩慢的步調適合悠閒走逛。


穿過天井,彷彿還聽到孩童在這玩耍的歡笑聲。

 URS127公店,座落於迪化街一段127號,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是台北市都發局近年推動的都市更新計畫,以落實「舊建築再利用」;公店則是相對於私人店家衍生的名稱。從過去的麵粉生意、南北貨到今日的文創聚落,這家百年老店,大門敞開,繼續販售屬於這個世代的記憶。

前門望向後門,通透的空間是127公店最大特色。

庶民生活裡的藝術捷徑
 自從2009年淡大建築系接手經營,前後門貫通的127公店,成了從迪化街可直連民樂街的透明藝廊。一眼看到底,敞開的後門,戶外就是陽光撒落的咖啡庭園。
 「現在建築系教學著重設計面,對展演場地的需求很迫切。考量師生人數多,校內空間狹窄的現況,我們就把握機會進駐這棟歷史建物。」代表淡大建築系經營管理127公店的王俊雄老師開玩笑說,因為他們是搞建築的,沒被原來的破樣子嚇唬到,反而看出它大有可為。這裡和其他的迪化街店家一樣,原是買賣營生的私家店鋪,屋主整修後捐贈房地,市政府隨即徵求委外經營者。由於長期參與市政府計畫審查,淡大建築系獲知消息後,他們努力投標,就是看上它未來有機會成為彈性運用的通透空間。
 王俊雄希望127公店能帶來看待迪化街的新視角:逐漸擺脫視其為台北傳統街區的淺層認知,而真正從生活面感受更動人的在地氣氛。在他看來,騎樓鋪滿貨品、密實的迪化街連棟建築,缺乏「空」的流動,所以127公店刻意創造可自由穿越的異空間,提醒人們這兒有些微妙的轉變,「你可以從迪化街輕易來到民樂街,再通往延平北路。這家公店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捷徑,是邊緣藝術團體的展示廳廊,是剝除圍牆的任意門。」

如同歐洲咖啡廣場的寬闊後院,127公店常在這辦活動。

老空間,新活力
 這棟從前門走到後門必須跨越五重門檻的長屋,是迪化街典型的三層樓殷商住宅。而在重建委外經營後,無商業牟利的模式讓它在迪化街商街上顯得特立獨行。
 「台北藝文空間場租很昂貴,建築系每年有系展,經營127公店讓我們不用再費心找地方。同樣地,邊緣性藝文團體大多也付不起場租,這裡就能提供他們免費使用。」一樓是展演空間,穿過天井,後門廣場連接民樂街62號的米拉貝爾咖啡館。咖啡館主人陳先生樂見露天咖啡區和公店的戶外活動區相通連,大方打造自由空廓的新空間。
 因為是整修後的老屋子,樓梯狀況不好,23樓就採限定式活動,以顧及安全。2樓目前是多用途的會議室、淡大建築系育成中心,以及藝術團體工作室。3樓平常作為拾棲劇團的排演場,地板鋪上黑膠,還可充當演講廳,多位國際級建築師都曾親臨現場,和觀眾近距離接觸。

後門招徠清風和陽光,一掃老屋陰霾。
更活絡的在地互動
 王俊雄原本很擔心1樓展覽空間開天窗,但現在展期已排到明年初。「展覽者幫我們開關門、照顧場地,我們則提供完全的自由度,沒有複雜的規定需要遵守,因為展覽內涵才是最重要的。」他說,來展出的藝術團體都很主動積極,親身導覽作品,附帶介紹迪化街歷史、建物沿革,承攬了建築系無法付費管理的部分,這也是超乎預期的自由發展。
 「希望藝術家聚攏自己的社會網絡,這樣就可以有不同領域的人知道127公店。」他們並未期望這個平民藝廊人潮洶湧,雖然週末仍是參觀者眾,但除此之外,公店更希望能和迪化街在地住民關係活絡。畢竟這是一個翻轉了迪化街建物原有屬性的新意象,王俊雄說,姑且稱它是文創產業依附的「都市再生小聚落」。

翻修後的強化樑柱取代老建材,既是安全考量也更齊整簡練。

 採訪末了準備離開,迎面一對夫妻攙扶老母親正要來看〈LAMA LIFE把愛找回來〉攝影展,他們久居當地,對新鮮的改變顯得興味盎然。
 這個場景,不正是127公店心心繫念的嗎?

2樓是多用途空間,是辦公室、會議室,也是演講廳。


URS127公店小檔案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7
週二~週日10:00-17:0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