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49|專訪陳瑞憲|設計。幸福

設計師陳瑞憲最近推出兩大令人驚艷的作品——中華航空全新777客艙及新世代貴賓室。
看陳瑞憲導覽他自己設計的作品,很容易就感染到他的歡喜和幸福能量。20多年來,他對設計的熱度,一如他入行時的初衷,未曾降溫或改變。只有讓人們感到幸福與快樂,我的設計才有意義!」




Text|吳思瑩Seeing Wu    Photo|鄭鼎Dean Cheng
(原載於2015年2月號華航Dynasty,引用轉載需註明出處)


呼應自然的美學價值
幻想的力量有多大?如果願意把想像化為行動力,它可以創造完全不同的人生風景。原來,把陳瑞憲推上設計之路,就是憑恃想像的力量。
身為國際知名的設計師,陳瑞憲直到30歲那年才篤定人生的方向。「從小就喜歡畫畫,也對視覺藝術十分敏感。」他說,在台灣仍屬閉鎖社會的高中時代,接觸到美國萊特、法國科比意等頂級建築大師的作品,翻轉了認知世界的方式。
少年陳瑞憲對著這些比例均衡、重視物我關係的經典建築,他把幻想的力量擴大到好幾倍,「想著假如有一天,我也能夠像他們一樣,在生命裡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
雖然在大學念的是化學,但30歲在日本求學時看了不少建築,尤其是安藤忠雄的作品,帶給他最劇烈的文化震盪。「安藤忠雄重新詮釋自然光線、空氣、水,澈底使用減化及反芻的作法,把日光、空氣和水流變成建築的一部分。」那時的陳瑞憲,還在人生的選擇上擺盪,安藤建築反而變成一股推動他決定的能量──從那些建築裡,他看見處理傳統與創新之間的種種可能。
或許一切皆有安排,站在志業選擇的交叉點,從青少年時代就大量閱讀蘇東坡詩文和唐詩宋詞的陳瑞憲,更傾向從事需具備人文涵養的事業。彼時,正值而立之年,從安藤的激盪到京都的心靈相契, 到後來有機會做出決定,「就很清楚自己是要往設計這個方向。」
如同萊特設計的落水山莊,以一棟與自然互動、結合的建築,底定了陳瑞憲的美學價值觀。從現在回望當時的決定,「一切都出於自然。當時的決定出於自然,未來,『自然』這個元素,也在我設計裡占了很重的分量。」雖然決定之後有時會轉一點彎或碰到石頭,但就像水文流經縫隙,只要方向定了,就能朝目標繼續前進。


能量流動的隱喻空間
陳瑞憲自謙,「一路走來,尚未有個人美學和品牌的意圖。」他總以為,定義一個品牌通常要累積許多同樣的意向才會形成,許多經典大師都創造出如此的路徑,像是重覆使用同樣質材、語彙和顏色,逐步累積他人的印象。
他笑稱,「我是比較貪心的人,對於美好的事物,不會只甘心選取一種。世上美好的一切,無論是漂亮顏色或織品經緯,悅耳聲音或動人的詩,都想領略。」聽到這兒,才恍然發現,難怪陳瑞憲作品總是多變得令人訝異!緣起於他每次都去探尋新的可能,去吸取美的元素,從而創造像是信手拈來的設計語彙。
雖然,陳瑞憲也不可否認,既然是出自他手,空間裡必然有某種得以尋此辨識的個人特質;或許是氛圍的營造,器物選用與調配的氣質,或是空間與人的關係,「這些都能是我常用的隱喻方式,即使置換了材料、顏色、空間架構,仍可以隱約讀出是我的作品。」
談及作品特質,他說,至今最喜歡跨界合作的「墨池」。在面對西方建築大師作品時,經常出現觸動心靈的質感和時刻,「墨池也有那樣的特質!」不知經歷多少次想追求那樣的質感,卻因難以企求而不斷重試、修改,「但不小心在那時刻讓我做到了。那個空間有種能量,進入時,順著設計,人與空間就自然而然融合在一起。」
陳瑞憲觀察進入這個空間的人,他們靜靜坐下來,在墨池旁磨墨寫字,這時,他完全明白,過去為何受到經典大師的觸動:作品不需要解釋,自己就說話了!
藉由跨界合作,從董陽孜老師的書法意向,從與6位共同合作者進入無名的心靈狀態,做到了他自己認為,一件真正能觸動人心的作品。如同他為「上引水產」的設計,那是講「吃東西」食欲這件事和生活美學的關係。「不管是讀書、寫字,或在魚市吃東西,都跟生命最美好的時刻有關。」人之所以人,就是不斷在追求生命美好的體驗!陳瑞憲總想,自己的設計就是一直幫助人對美的追求,「冬季聽到聖誕旋律,就覺得好幸福喔!」他誠摯希望,進入他的設計時,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那樣的特質。


777小秘密在哪裡
接下華航首席設計師任務,對於喜愛「變形」生活美學的他,也是出於謹慎的選擇。
「人的生命有限,可以從事的設計的廣度與深度也有限,合作者認同我的美學和價值判斷,才會主動來找我。」由於少了說服的動作,一開始就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合作便有好的開端。陳瑞憲率直地說,設計華航777客機時,他是一知半解的學生,還沒學好功夫就急著出師,當然跌撞得滿頭包,要求的東西也零落不完整。「等到設計350時,我體會到自己開始成長。做中學且不斷提升的航空知識結合原有專業,足以讓我判斷做到更極致,又不顯得勉強的可能性。」
為一家航空公司重新詮釋美學價值,不是件容易的工作!「Next Generation of Next Generation──就是下一世代的下一世代,有理由要更好又更能詮釋現代美學,表現出革新之後下一世代應有的視野。」陳瑞憲認為,華航777內部設計是唐朝的實驗場域,350就來到了宋代,是更成熟,放鬆,優雅且安靜。
由於在乎,可能太過用力,不在乎之後,成就更大的美學系統。「走到現在,華航350設計將近尾聲,看得出有777的延續性,但更不一樣!」陳瑞憲自剖,設計777時,滿腦子都是「中華」,結果變成緊箍咒。主題掌握住了,但也逃不出中華美學的成見,「做350時,試圖拿掉中華這兩個字,更無所謂了。」
站在更有自信的舞台上,把原來的東西放掉了,反而有一種自在從容。「這是場耐性和耐力的考驗。」或許很難想像,明明是飛上青天,怎麼得更用力,得花更大的力量?在「地上」握有太多資源,有各種可供試驗的素材,陳瑞憲也不禁訝異,「一次兩次五次重複嘗試,對我而言是一種很大的學習!」如何在機艙裡也做到「陳瑞憲的美學從不打折」?在全然陌生的領域,從安全、力學、油耗、節能等科學上的需求來思考,反倒成了設計最重要的起始點。
這位自信又自負的首席設計師,仍用一貫的堅持和毅力突破困難,「如果一個顏色打不出來,廠商明講怎麼樣都做不出來,但我還是一定要做到!價值一定要堅持。」他透露,350商務艙裡櫃門打開,內層有個藍色,「我想製造第二層的驚喜,就是不經意的打開,赫然發現驚喜。」
這種「外表樸素,內裡藏機」的小巧思,躲藏在吧台旁一扇窗嵌著王維坐看雲起時,還有某處藏匿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可能永遠不會發現,可能要搭10次才看得到所有的秘密。這種設計很低調,不見得馬上就受到讚揚,但我做到了。」陳瑞憲思索著,什麼是宋代美學的精神?該如何呈現才能一直回味?他總想,或許是隱藏在一個不經意的地方,沒人覺得是重要的地方,而若有人不經意遇著,洴生驚艷的感動──那種感動的力量更大!
陳瑞憲認為,飛機是國土的延伸,「讓國際人士一上飛機的那一剎那,就很容易清楚知道現今灣的生活美學是什麼;另一方面,也是想讓在外旅行很久的遊子有回家的溫暖感覺。」「至於宋代只是一個引子,一個方法,不是目標;將宋代美學抽象、簡單、包容的態度借引到臺灣美學。」他強調,臺灣最被任何的美學價值,就是「人文」,順著這條理路,他直接從「人文品味」這個角度切入,藉以傳達現今臺灣的生活美學。


航向觸動心靈之境
從地上到天上,見識無數人生風景,還有什麼領域是陳瑞憲想挑戰的?「設計對我而言,最大的價值是學習的過程──在未知的領域裡創造出一個新的方向,是最大的挑戰。」他說,這兩年的「華航之旅」,學習到太多從前沒試過,沒走過的路徑。
這顆亟欲繼續探索未知領域的心,動力來自發掘自己隱性的能力和潛能。面對設計領域如此,即使是旅行,不論巴黎或京都,陳瑞憲也仍未停止尋找,能與生命能量契合的共鳴點。「透過那些意料之外的觸動,發現自己,也發現自己的弱點;即使被打了一拳,都能成就未來的設計養分。」
回首靜觀家鄉,他以為,台灣美學就是往宋的方向在走。「台灣這幾年腳步放慢了,價值觀也不一樣了,往追求品味美學的方向走。無論小店或整個潮流趨向,是跟以往的台灣不一樣。」他喜愛的台灣美學價值,在於包容度和混雜,就是沒有一個所謂的style
積累了更豐富的作品,人,卻更謙虛。

陳瑞憲笑得灑脫,「歲月如同方便門,經歷多,有自信了。」這一趟穿越數萬英呎的經歷,讓他更清楚:人是自然的產物。在喧囂的臺北,若能多種一點樹,跟自然學習,不管做什麼,都能找到安靜的起點。末了,他淡然地說,如果他的設計能帶給人們什麼影響,他最希望能帶給人幸福感。若能擁有幸福和快樂的感染力,那就是畢生最大的成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