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品畫,貴在傳神;插畫家李瑾倫的作品,不走寫實路線,卻讓筆下人物、動物的神情,觸動你心。
採訪|吳思瑩 攝影|王士豪
27歲那年,李瑾倫的哥哥送她一隻狗,「頓時好像擁有一個孩子的感覺,也開始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動物。」
這個意外的禮物啟動了她與毛孩的鏈結,也讓她到英國唸書後不斷探索的問題有了答案。「我一直在尋找,什麼樣的主題可以持續創作不輟?」李瑾倫告訴自己,要畫「我最關心的事」,而後,毛孩給了她一個挖掘不盡的靈感寶庫。
李瑾倫自剖不是講話靈活或活躍社群的人,但總期待能發揮力量來對社會產生一點點的改變。「如果能從插畫故事找到認同我、喜愛這些作品的同伴,就有機會散播更多愛動物的種子。」
從台北移居高雄,李瑾倫喜愛這兒的天氣,感謝高雄讓她勇於奮鬥扎根。曾到偏鄉說故事,為了送禮物給孩子們,才有了「Chinlun's」。成立了撥撥橘,掛上滿牆的狗臉貓臉卡片,終究會找到一張對牠們微笑的人臉。
為了收養的一大群,讓她牽掛的、不會說話、毛茸茸的孩子,過去5年,李瑾倫成了不務正業的藝術家。但只要在店裡遇到客人說,就是在2010年Chinlun品牌成立之初買他們商品,看到上面印有「以認養代替購買」及TNR訊息,繼而收養了貓、餵街貓,或者雖然還不能養動物,卻因接觸她的畫作而愛上動物,「聽到這些話,就有一種溫暖想哭的感覺。」
末了,李瑾倫用一種跟貓狗耳語的柔軟語調說,有時難免閃過一個念頭,懷疑所走的的路究竟對不對?還好,英國的出版合作案與新的出書計畫像海浪推動著她,讓她堅定的畫下去,也堅定的——繼續愛毛孩到世界末日那一天。
(本文原刊於2016年12月台灣東販出版社HERE!上癮高雄嘉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