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59|專訪高雄河川木工班曾愉芳|挖掘重現港都的文化底蘊

一棟傾圮的老屋,可以消失在暗夜的一把無名火,從此讓灰燼埋葬屬於它的所有記憶。如果,老屋得到重整再造的機會,它改變的命運,也牽動了所有與它發生關連的人……
採訪|吳思瑩      攝影|王士豪

20162月,由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木作班十幾名志工和學員費時一年、合力修復完成的木造老屋「河川」正式開幕。

老屋修復後就跟所在的「河川街」同名,見證如河流動的時光。

「這棟有近80年歷史的日式木造宿舍,如果真要談它的文化資產價值,其實並不高。但參與過程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它完全由民間自力修復。串連了來自不同背景、專業,幾乎沒有實際參與工程經驗的人,一起完成它。」曾愉芳,作為河川木工班的「工頭」,回顧這段歷程,她說,大夥兒跟著來自澎湖的大木作匠師陳家耀,學習不同的木構技法,以新舊料補強、抽換,並運用木構榫接技法盡可能保留原建築風貌。

於是,工班還搜羅來自各地的老家具,重現80年前居家氣氛。更多人走進來了,為了喝一杯好茶,聽作家說故事,親手做出一張藤編木凳,風簷展書讀,感受打狗舊時光的生活溫度。


從一個唸藝術史的學生,到動手修老屋指揮工班,曾愉芳笑稱,即使高雄近幾年變化很大,有很多嶄新壯觀的建設,但她仍覺得這裡沒有失去「下港人」的草根性和直率,所以在這個城市有更多機會可以發揮,她樂見蛻變中的高雄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回來創業,「高雄人很真性情,只要拿出熱忱,任何事都做得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