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64|【石門.天海拔河】|煨時間的茶人——許添棋




早期,石門富貴角以東的海岸地帶是小雞籠社凱達族人的分布地,漢人移民到此地為求自保,就築造土石牆來圍堵平埔番的勢力範圍,「頭圍」地名因此而來。來到頭圍製茶廠,果如其名,有一番自畫於外,遺世獨立的靜謐。

等在茶廠稻埕的老闆許添棋,招呼我們進屋內喝茶。




採訪|吳思瑩     
攝影|吳金石




他指著品茗茶桌旁一個開放式壁櫃,整齊排列一包包標示完成日的老茶。「喝茶要從薄喝到厚,才能循序漸進喝出滋味。」許添棋的製茶廠創立於1981年,前一年他才22歲剛退伍,接著就自己當起老闆。許家祖先世代種茶,但在他成立製茶廠前,家裡沒有任何製茶機器,採收手工製成茶菁後,再賣給三芝的大茶廠。





慢工細活偷不走
「從會走路起,就跟大人一起做茶。」就是在這樣的家學淵源下,註定繼承父執輩衣缽,維護著阿公交給爸爸,爸爸再傳給他的茶園,走出自己的路。「春、冬茶不用噴藥,但夏茶需要。這樣做了5年,就改變決定不做夏茶。」

許添棋說,只要他的茶園透氣性佳、通風好,就不容易有病蟲害。「我都沒有用除草劑,夏天一個月要割一次草,就和太太夫妻倆獨立做一甲多地,什麼都自己來。」他自豪地拿出包裝好的鐵觀音老茶,「罐子拿出去大家都知道是我的茶,這個包裝已經用二、三十年了。」

現在正值頭圍製茶廠的休耕期,因為專心投入研究老茶,許添棋就用養田的方式讓茶園修養生息。「我一開始是自己先喝年份兩、三年的陳茶,後來才喝出興趣。」這五、六年很多客人來找他買茶,都是衝著他風味獨特又耐儲存的陳茶而來。





許添棋半熟鐵觀音和全熟鐵觀音都做,「半熟還有茶香,全熟比較沒有茶香,但有後韻。」他說自己的烘焙技術跟別人不一樣,用焙籠燈照來焙茶,但關鍵點不是工具,而是他細心看顧的慢工夫。

「慢工出細活。以半熟茶為例,就得一天翻三次,要烘足6星期。至於熟茶,則要長達10星期。」許添棋拿起焙籠示範如何焙茶,僅僅幾個動作看來俐落,但要整天8個小時以上耐著性子重複做,可就不是一般人耐得住。難怪他有自信:這是別人偷不走的!

許老闆邊說,邊走向茶桌為我們沏茶。他指著每天都喝的樣品茶來判斷,藉由直接品嘗,用嗅聞確定茶湯氣味,也讓舌尖喉嚨「巡巡看看」,因為老茶最忌諱的,就是客人要的時候,拿出來已經走味。

他為我們示範標準的試茶法:先用鑑定杯裝3公克,再注入150 c.c.沸水;如果想多嘗些,就按等比例裝4公克,注200 c.c.水也行。待沏好,約等5分鐘,再用瓷湯匙沾茶湯蓋住鼻頭試聞。


我們依序由左至右,試飲年份由少至多的陳茶。先從顏色上來看,已能看出漸層的茶湯變化,再一一品味後,也似能捉得幾分隨年份遞進的深韻。誠如許廠長所說,他一直以來都把茶的味道做得比較厚,也以追求高標準的茶味來要求自己。而對我們來說,僅僅是這樣一場茶味巡禮,就彷彿跟著他巡禮半生投注的茶業,感動至深。

﷽﷽﷽﷽﷽﷽﷽﷽﷽﷽﷽﷽﷽及他﷽﷽﷽水分氧化,轉化原來味道。地址:頭圍製茶廠  新北市石門區富基村13鄰楓林641
電話:02-2638-2368
到訪前先請電話連絡



半熟發酵茶製造
拜訪許添棋廠長時,他為我們介紹1973年至1999年,服務於茶業改良場的阮逸明博士撰述的〈半發酵茶製造理論〉。長期研究茶葉烘焙技術科學化、興建學員實習製茶工廠,以及編印茶葉推廣教材的阮博士,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半熟茶製造過程及原理,譲品茶者了解後更能體會石門老茶人的堅持及用心。

文中提及,茶樹芽葉所含成分,有些有利於茶的品質,有些則不利。茶葉的製造,就是要應用製茶技術來去除不利成茶品質的成分,進而消散芽葉水分的萎凋。半發酵茶,即半熟茶的萎凋包括日光萎凋和室內靜置萎凋,作用是為使茶葉發酵,進而發揮茶葉的香氣與滋味。

而在萎凋之後的炒菁,則是用乾熱的方式讓茶葉經由發酵產生的香氣、滋味、水色趨於穩定。接下來的揉捻,作用在於使茶葉轉動互相摩擦,造成部分芽葉組織細胞破壞,汁液流出黏附在芽葉表面,經乾燥凝固後便於沖泡溶出;另一作用則在於整形,使茶葉經團捻成球形或半球形,增加美觀,也便於包裝。

最末,再以乾燥法來破壞殘留在揉捻葉裡的酵素,使發酵及所有化學反應完全停止。這個步驟因為是在高溫狀態達成,也有助於改善茶葉的香氣及滋味,使水分降到3-4%,不但緊縮葉身,也有利長期貯存。

「要製造色、香、味俱全的高級茶,必須天、地、人三者配合。」阮博士認為,這樣的說法隱藏很深的道理,值得願意投入這個傳統老行業的人細細推敲。



(原文刊登於新北市文化局2014年10月出版《石門・天海拔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