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1996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 




採訪|吳思瑩     
攝影|吳金石



正因為取之於家鄉甚多,游嘉萍總在課堂上期許孩子:「希望你們不要當井底之蛙,應該出去奮鬥再返鄉服務。踏在老師肩膀上,跨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以身作則的她,在1990年代末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山海風情工作坊」,工作坊曾為石門孩子開設暑期藝術課,也踏查石門阿嬤的採茶歌,為她們寫下原本無字詞僅口耳念頌的歌謠,為她們錄下婉轉動聽的聲線。

為這個臺灣最北端的茶鄉,留存採茶阿嬤動人的身影。
   


為石門留音韻
游嘉萍擁有「七步成詩」的創作才分。她說,第一次寫兒歌只花半小時,也把石門點點滴滴寫成歌謠,至今已創作兩千多首。有時領到大筆稿費,就請班上同學到淡水市區祭祭五臟廟,也曾為全班添購足以抵禦石門強烈東北季風的溫暖冬衣。

一直以來,游嘉萍都為孩子們的閩南語教學傷腦筋。「石門基本上是閩南聚落,孩子閩南語素養及底子不弱,但孩子們都聽得懂,卻不肯講。目前學校每星期只有一節閩南語課程,要他們認同且願意開口交談,顯然不足......」因此在課堂上會將母語融入教學外,石門社區的廣播系統也採行國臺語雙聲帶廣播,讓家家戶戶都聽得到。但石門年輕人和中年人都外出打拼,剩下老人和小孩在這兒,阿公阿嬤是石門的寶,擁有眾多生活智慧,學子們卻不自知,甚至輕視鄙夷,因此,她急於為石門記錄耆老留在家鄉語言裡的「活的文化」。

於是,十多年前,她趁著社區阿嬤參加「石門成人教育班」來學認字時,運作工作坊採集阿嬤過去工作傳唱的山歌。


她以一位熱愛家鄉女兒、媳婦的身分思索:石門擁有臺灣最北端、最傲人的觀光資源,但因人口逐漸流失,產業發展不振,雖然石門的風箏、風稜石及國寶級的硬枝紅心鐵觀音茶已漸打出名號,但過去茶園林立,採茶者眾,採茶歌謠盛行的景象,又有多少人記得?

因為了解石門傳統歌謠,即採茶歌及四句聯想褒歌有多麼豐富,山海風情工作坊興起石門採茶歌謠「田野調查」的社區資源踏查,「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對傳統價值確認的過程。尤其是建立與社區人士、耆老、長輩情感的連結交流。」她說,石門居民往往認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平凡無奇,自己所唱的歌跟不上時代,不值一提。甚至對脫口而出的四句聯相褒歌,都認為是粗俗、低下,難登大雅之堂的。


阿嬤唱歌我來聽
就在這個計畫成形時,石門國小的「石門成人教育班」適時成為採茶歌謠踏查推手。

「教育班增進了我們工作坊和阿公阿嬤的情感,縮短了我們的距離。藉由引導他們對傳統歌謠正確的想法,在亦師亦友亦學生的情況下,我省下部分田野調查時間,在和阿公阿嬤搏感情的過程中,常在課餘時被邀約去他們家做客,特別是生日或大拜拜的時候;或是我做家庭訪問時,阿媽幫我挽面,教我殼子弦(北管樂器之一)。當我想採集歌謠時,他們變得較無拘束,心無顧忌,毫不羞澀快樂的唱出屬於他們時代的採茶歌,四句聯,甚至是相褒歌,以供擷錄採集。

她認為,語言及語言文化最能反應文化發展,並顯示歷史傳承的軌跡。透過石門的採茶歌謠、四句聯及相褒歌,讓採集者也了解:知識並不只存在於學校中,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知識,這是經驗和生活的累積,值得收集與保存。

《勸君調》
十指尖尖奉一杯,
問君你去何時回?
路邊野花不亂採;
待念家中一枝花。

她為這首《勸君調》標註:
1.     生字:指、尖、杯、問、君、何、回、路、花、念、家。
2.     圈詞:十指。何時。路邊。野花。家中。
3.     大意:略。教師及學生皆能體會,古代男尊女卑社會中,存在的社會形態。
4.     疑譯:
1)       「十指尖尖奉一杯」經成教老師共同推敲應是十指纖纖之誤差。
2)       「待念家中一枝花」為求押韻應是待念家中一枝「梅」。
3)       阿嬤的傳統歌謠容易因不認識字,透過口耳相傳而有誤差。
4)       石門的採茶歌在石門俗稱「無字曲歌」,從石門鄉茶葉鼎盛時期一代傳一代流傳下來,或依吟唱者智慧與喜好自編自吟,曲一定,一葩四句,每字七字,但需有韻腳(四句末字同韻)。

由於成教班成立,游嘉萍推動的採茶歌搜羅計畫進行得十分順利。阿公阿嬤「自投羅網」地來到成教班學習歌謠,也熱情邀請游嘉萍到府拜訪,記錄險些失傳的山歌。

游嘉萍提供之採集記錄內容:

講述者(唱述者):江阿嬸  66
時間:20013
地點:江阿嬸家中,石門鄉石門村家中

十二更鼓之「第八、九、十更鼓」
l   八更更鼓日頭到,心心唸唸去哥兜,
 路頭是遠走沒到,暝日煩老在心頭。

l   九更更鼓九更淚,這久君沒做堆,
大聲叫門狗在吠,細聲叫門緊來開。

l   十更更鼓入哥茨,明明這是哥的府,
別人看沒咱看有,為哥想思這功夫。


《長工歌》
尪,來 工,
送,佮 人。


  波,手 勞,
       好,三     𨑨迌。

田,      難,
暗,父 難。

四 月 排 來 日 頭 長,做 人 長 工 面 青 黃,
天 光 出 門 暗 才 轉,倒 落 眠 床 心 頭 酸。

五 月 排 來 人 縛 粽,叫 阮 長 工 割 粽 箬(ha̍h) ,                     
囡 仔 大 細 咧 食 粽,長 工 無 食 喙 空 空。

六 月 排 來 煮 早 頓,做 人 長 工 透 暝 昏,
天 光 出 門 暗 才 轉,倒 落 眠 床 心 頭 酸。

七 月 排 來 七 夕 天,牛 郎 織 女 在 河 邊,
胡 蠅 蠓 仔 纏 佮 滇,做 人 長 工 毋 值 錢。

八 月 排 來 八 月 半,叫 阮 長 工 著 上 山,
飯 包 翕 佮 茶 甌 仔 大,菅 尾 刜 佮 滿 四 山。

九 月 排 來 九 烏 陰,一 个 頭 家 雙 樣 心,
親 生 个 囝 抱 來 唚(tsim) ,恨 阮 長 工 怨 入 心。

十 月 排 來 人 收 冬,頭 家 抔(put) 粟 長 工 捧,
大 捧 細 捧 做 你 添(thinn) ,恨 阮 長 工 無 半 物。

十 一 月 算 來 是 冬 天,家 家 戶 戶 人 挲 圓,
挲 甲 大 坩(khann) 細 坩 滇,長 工 無 食 毋 知 甜。

十 二 月 算 來 欲 過 年,手 提 數 簿 來 算 錢,
加 減 共 阮 算 予 滇(tīnn) ,轉 去 長 工 好 過 年。

大 娘 出 來 留 閣 做,二 娘 出 來 罵 大 哥,
加 減 共 阮 算 予 夠,有 錢 閣 倩 免 驚 無。


講述者(唱述者):王阿嬤    72歲
時間:2000年4月
地點:王阿嬤家中,石門鄉尖鹿村家中

《採茶歌》系列
手綰茶匣六角尖,來去茶山挽茶籤,
人會挽多咱挽少,驚呼頭家咱嫌。

手綰茶匣提來半腰,雙手伸去挽茶葉,
衫褲邋撒人愛笑,那無甘苦錢未著。註一

茶匣六角尖,來去茶山挽茶針,

返來咱厝趙卡儉,人那配肉咱配鹽

阿兄賺錢花蓮港,一月煩惱二九工,
亦無甲嫂無半項,咱得食穿看人。

阿兄賺錢大魯閣,我娘煩惱心糟糟,
去倒生番的地號,未知有食亦是無。註二

春茶挽茶這拼勢,挽卡頭殼這呢犁,
看娘你也未出嫁,面肉又購這呢白。

這個君阿這搭纏,看人挽茶是要呢。
出來操勇麥破病,又夠倘好來賺錢。

嘉看娘阿這賢慧,也會和人打笑虧,
看娘你也未出嫁,想要曲你做賢妻。

這個君阿這呢,你厝父母怎樣饋,
饋嘉一身香玉桂,親像板橋陸貴輝。

阿兄生□□阿面,端莊四正好笑神,
我娘生不敢趁,趁兄袂通重頭輕

阿兄生玉蘭花,我娘生青面皮,註三


柑阿好食圓圈圈,□□落水侯猴翻,
阿兄生做這歹款,乎娘墊腳都好懸。

三股菜平平大,中間一股菜蛇,
阮無罵你你罵我,著病三年四年拖。

澎風阿兄食豆頭,騙阮伊厝開行郊,
伊厝阮行角,食卡無碗用茶甌。註四

五月十三要作戲,戲棚搭在娘厝邊,
吩咐阿兄來看戲,我娘給兄出車錢。

我娘厝前一口,阿兄要來愛注意,
跌落中濕淒淒,我娘敢洗不敢披。

茶阿挽好要轉到,一聲朋友一聲哥,
都是頭家茶挽好,不是娘阿要哥。

天頂落雨營雲,要做風船出半帆,
歹子是兄先戲弄,十分甲意你這通。

大樹操倒頭□□,數葉那落不免驚,
手提衫阿門口颺,要叫哥阿你三聲。註五

註一:吟唱工作要努力及辛苦歌詞:「跤手趖趖著食無」「跤慢手笨食無分」。
註二:以節儉及外出工作為主題:「翻山過嶺為著某」、「趖西趖東為著啄空」,所以咱人惜福不可浪費。
註三:以茶山男女相褒讚美正面為主題,近於「賣茶講茶香,賣花說花紅」、「魚食流水,人食啄水」的意思。
註四:茶山常以相罵的話為主題:「好話出門,歹話脹破腹肚腸」。
註五:以約會及工作完畢分離為主題。





石門成人教育班的阿公阿嬤,游嘉萍笑稱這些年紀很大的學生是「大學生」。為了譲「大學生們」未來還能照本誦念自己隨口唱出的傳統歌謠,成教班老師們將母語釋寫成國語,再將簡單易學的生字圈詞挑出,以便認識、書寫。結果阿公阿嬤學得很開心,效果出奇得好!這些珍貴的文字及影音記錄,為石門在地文化傳承留寫了無價的動人篇章。


(原文刊登於新北市文化局2014年10月出版《石門・天海拔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74|今日食堂|【明星咖啡館】德式巧克力蛋糕.重慶南路漢口街【二個十元・紅豆餅伯】

這幾天為某刊撰寫一篇關於咖啡的文章。談到臺灣咖啡文化,絕無可能缺漏 明星咖啡館 。多年前來此吃過一頓飯,料理滋味如何不復記憶,但記得食料顏色豐富,餐廳燈光暈暗,令在座者心情適然,放鬆地聊了幾個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