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70|石門專書【石門・天海拔河】|永遠的情人──綠石槽攝影師林安武的石門之戀





「與這片土地結緣數十載,慶幸自己不是一個匆匆過客,我用相機記錄一切。最令我癡迷的,只有『她』……

那天,天晴有風,跟著林安武走到老梅綠礁岩,陪他去拜訪「老情人」。上述這段話,就是林安武的情書。

採訪|吳思瑩      攝影|吳金石


「她就像我的紅粉知己,不用說話,只要與她獨處,心就靜下來。」看著這片綠石槽海岸,林安武聲音變得溫柔感性,即使過了綠藻生長的晚春,只剩下稀疏、頑強的些微綠意捨不得離開礁石,他還是看不厭。


一個地方拍20
林安武說他有空就來,一來一往,就是20年。

他在臺電上班三十多年,38歲那年,看到朋友父親拍照拍得很好,興起學攝影的念頭,「一直思考外國月亮圓這件事,要如何關心自己住的地方?我不照,誰照?」超過20年了,他用相機跟綠石槽談戀愛,用微距,用一個呼吸的距離,框取了鮮少有人擷取過的景致。

林安武喜愛掐近鏡頭拍綠石槽。「我們現在踩的沙石下,以前都是綠石槽。」他說,為了拍礁岩海景,他踏浪穩住腳架,冷不防,一臺十幾萬的相機瞬間沉入水裡。但為了帶走眼裡最美的一瞬,他仍願繼續涉險。

許多人問這位綠石槽攝影專家,「何時長得最茂盛?何時來拍最漂亮?」他只淡淡然以對,「要我來,每個地方都漂亮。」他又想了想,說45月最綠,567月什麼都沒有,可這不就是整個生命過程,「人生不是最繁盛時才美!」話才說完,林安武已涉入海水,臉湊著鏡頭,專注看著這個他熟悉不過的情人。

「鏡頭往上、下、前、後,看到的都不一樣!」林安武喜歡拍對象物的局部,他說,「把它放大,把自己縮小,走進它的世界。」只要有時間就來拍,上班前來,下班後來,相同的是,都是一個人,「有同伴會破壞我創作思考,我希望在這時候享受孤獨。」每每到綠石槽,他都從頭至尾走一遍,讓心情沈澱下來,去看每個光線點,思考今天哪個地方適合創作。

他等待光線,尋覓線條,不盲目按下快門。林安武時常問自己,「作品的生命意義何在?」他把這兒當作知己,在互相了解的過程,歲月也匆匆流逝。「沒想到會累積這麼長時間。即使拍了這麼久,有時來這一整天,也看不到東西,什麼也沒拍就離開。」

林安武抓起腳架往岸邊走,「來這不一定要來拍照,感覺風穿過我的身體,聽見浪的聲音。有感覺的時候拍,對自己作品有信心,就能週而復始,不斷創作。」走到這個年紀,他很確定:人一生只要做一件事,扮演好的角色,把一件事做圓滿,就是對自己盡到責任義務。

踩在沙灘上,防砂籬上有「2001ABH藝術夏令營」馬賽克瓷磚拼貼字樣。他說,這是當時他與石門國小游嘉萍主任創設「山海風情工作坊」開辦的課程。他們找美術老師為在地的高年級生上暑期藝術課,想要啟發孩子的繪畫興趣,也讓他們感受藝術的魅力。

「那時,我和游主任純粹就是想在這裡推廣藝術。我們利用一個暑假辦夏令營,一週密集上課23天。原本預期孩子們報名了可能也不能準時上課,沒想到出席率高達90%以上。雖然我們知道要辦藝術課程不容易,但在過程中看到孩子的天分和表現,最後還在石門區圖書館辦展覽,整個成果讓我們非常驚喜感動!」他說,「可以付出就是我們福氣。」除了一個暑假的美術課,林安武也曾巡迴老梅、石門、乾華國小三個學校開設攝影課,也因為他無私的付出,讓一家廣告公司願意贊助50部拍立得和200支底片。

他記得,有個孩子是已經在服藥的過動兒,因為拍出一張無論構圖、色彩、光線都非常棒的照片,受到他的鼓勵之後,性情穩定很多;而到現在,他和孩子一家人都仍是好朋友。這些點點滴滴,都是這條攝影之路所留下,無可替代的美好回憶。「很多人鼓勵我到國外辦展,但那不是我的初衷。」只要能用這樣的方式不斷思考生命意義,也不斷與更多生命連結,就是他一直拍下去的動力。

暮色裡,林安武帶我們來到華燈初上的富基漁港。為了找拍得漂亮的好角度,繞了又繞,最後留步可以俯視整個漁港的廣場。當我們正在取景時,身為前輩,他卻在後面用車燈幫忙打光。頓時,閃爍著波影的漁港,也閃爍著人心相通的溫暖。

現在的林安武,因為接觸到佛法,近而認識自然生命軌跡的真義。2012年他與吳曉柔舉辦的「觀照影藝創作展」曾如此書寫創作感言:「思想改變,天地就變。」因為用歡喜心學佛,他的創作走向隨順因緣於「自在」的境界。這些作品皆為雨天駕車,從車窗望出的景象,他沒刻意想擷取什麼,連遇到紅燈停下也能隨機創作。

他創作的眼光和心境已不同於往昔,「過去不過是一聚一散,現在也只不過是一得一失,未來也不過一來一去,在短暫的生命中,彼此牽絆。」對他來說,世間走一遭,「回憶」就是最美的珍寶。就像他的作品,先感動了自己,再感動了無數人:那交會的光芒,不滅! 

  















同場加映|石門春天的綠精靈
綠石槽是石門春天的綠精靈!因為它,多少好攝之徒遠道來訪,只為一睹芳容,帶走它綠得發亮、綠得靈動、綠得魔幻的影像。

屬於綠藻的石蓴,生長在海邊潮間帶到潮下約2公尺深的礁岩上,冬季冒出來時,大約2-3公分長,間雜少部分的紅藻及褐藻,到了春天,就會長成至5-10公分。除了石蓴,還有看起來較為柔軟,由絲狀分枝組成團塊的擴展剛毛藻分布潮間帶中下部,一年四季都可見。

它們像一層綠地毯,常覆蓋於整個礁塊或海蝕平臺上,宛如鋪上一層綠地毯。近距離觀察,會發現藻體是薄膜葉狀,呈草綠至鮮綠色,以盤狀固著器附著礁石上,也是扁跳蝦、海兔等小型的無脊椎動物溫暖的家。

老梅這片綠石槽海岸,為全臺唯一特殊景觀。雖然在地理名詞應為「潮溝」或「海蝕溝」,但人們仍習於如此稱呼。前往當地拍照前,最好先上氣象局網站查詢每日石門地區的乾潮時間,同時也要留意腳步,別讓你的大意,破壞了它們的寧靜與美麗。
 

不過,用生態學家的角度看綠石槽未免太過理性。以下這篇文章,雖然是林安武2000年為《綠石槽攝影展》作的序文,但換個角度看,像不像一封動人情書?這不禁讓人感嘆,海會枯石會爛,只有與自然的連結,才能如金石之約,凝為永恆。

與這片土地結緣數十載,慶幸自己不是一個匆匆過客,我用相機記錄一切。最令我癡迷的,只有「她」……

當春風悄悄潛入山谷,輕拂剛甦醒的野百合時,海岸也不甘寂寞,她早已徜徉海灘享受著春陽。映照藍天、海濤澎湃,這沸騰的不只是海浪,更是那「碧綠」所展現的生命力。此刻,你只須悄悄地接近她,輕聲地呼吸,隨著「她」的吐納,漸漸地身軀遠離了塵囂浮華!漸漸地思緒不再動盪崩離! 

漸漸地性靈出脫了凡塵罣愛!漸漸地你一切將隨著天地一 
起呼吸,一起律動。

她總是如此的溫柔婉約,靜默地依附在那堅硬岩石上。剛與柔令人心碎、令人迷戀,也令人愛憐。當南風一起,她即白了頭、旋即消逝無蹤。她,不眷戀人間,只戀春風。對我而言,她是美麗奧妙而易碎的夢,每每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想留下的不祇是舞浪的丰姿、嬉春的倩影,而更令我癡迷的那份觸動我心深處的回眸悄笑。

友人說我痴,也確是痴,而言一痴……已過八年。更甚者,竟為「她」辦了攝影展。期望藉由這些影像與您分享我的痴。也期盼您的親臨探訪時,憐惜她的碧綠及樣態,珍惜這一片「咱ㄟ」土地。

石是軀殼,海為滋養
沒有你的激情,靈魂不再
春風拂面,暗潮騷動
展現千姿百媚,有你憐愛
管他浮雲朝露,笑看無常
南風無情,催白碧髮
孓然傲骨離去,重生相逢


(原文刊登於新北市文化局2014年10月出版《石門・天海拔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