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o.71|石門專書【石門・天海拔河】|風箏高高飛,串起天和人──風箏推廣協會鄭庚和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十月十,風吹落屎礐。」風吹──風箏,是所有成長於農業時代的臺灣囡仔童年共同回憶。石門區風箏推廣協會理事長鄭庚和隨口唸起這段童謠,兒時情景便浮上眼簾 。

採訪|吳思瑩    攝影|吳金石

「小時候,農閒期間我們幾個小孩子都跑到老梅後山放八角風箏。風箏繩子是用月桃花的莖做的,尾巴用雞屎藤,再找竹子做成響弓,弓玄線是把籐條剖開浸男童尿,再用玻璃片去刮,放在弓後面。做好的八角風箏一放上去,就像轟炸機嗡嗡作響!」2006年,鄭庚和在52歲時卸任公職退休後,那個放風箏的孩子身影,不斷跑到他面前。   

於是,他追上那個孩子,接過風箏,放得好高好高 。


我的志願是放風箏    
1999年,鄭庚和擔任鄉長任內舉辦「風箏的故鄉──石門鄉」活動,因民眾反應熱烈,隔年開辦第一屆國際風箏節,頓時湧進二、三十萬人潮。

「這是石門自從地方自治以來,最大的一場活動。當時會場在白沙灣,原本從老梅到白沙灣開車只要5分鐘,卻因為遊客太多,足足花了半小時才到。」鄭庚和說,文化不是一蹴可及,「要像堆磚頭,一年堆一點。」他不希望風箏節只讓石門熱鬧一天!退休後,他手中的風箏線還不停往天上升。於是,他決定找來本業是西裝師傅,卻熱忱有行動力的李青田擔任總幹事,還有幾位志同道合的仕紳一起成立風箏協會。


「剛開始人家不看好,我們用行動來表現。」鄭庚和笑說,「小時候就想不求第一,只求唯一!記得小時候作文「我的志願」,我就寫『我要放風箏』。」他很感激童年時家裡因農忙而粗放養小孩,讓他能拓展無限的思維,沒受到框限。「小孩的想法不要用框框限制他,不要用大人眼光框住。」在他手裡,最卑微的志願,變成全球性的活動,「別人寫想當總統當醫生,可能不一定實現,我卻實現了我最初最小的願望!」


特技風箏專科醫院
現在位於老梅國小旁的風箏協會會館,陳列了這幾年協會收藏、使用的各式風箏。鄭庚和帶我們參觀時解說到,當初舉辦國際風箏節還有一個契機。前石門國小校長黃榮春曾談起,「石門無論地勢、氣候、民情,都非常適合推動風箏文化活動。」這段話讓鄭庚和更想與更多人分享,他曾騎在牛背上施放八角風箏的快樂。    


協會一樓展示了特技風箏、甕型風箏、八角風箏、巨型風箏,也用風箏讓參觀者知道協會一路走來,先後成立皇冠海岸特技風箏隊、四線技術風箏隊、太極風箏隊、巨型風箏隊、微型風箏種子營、蟬翼風箏種子營及DIY風箏製作體驗營的紮根工作。

整棟會館三層樓當初都是鄭庚和與志工們動手油漆、砌磚、鋪地板……,除了展示風箏,也教導社區媽媽在這裡縫紉企業舉辦活動訂購的風箏,提供外籍配偶學習及工作機會。此外,協會也向北觀處承租風箏公園圓型廣場,週六、週日志工會擺攤教人製作、施放風箏。

由於協會用心推廣,幾年來各大電視臺陸續採訪,共拍了6部片子。鄭庚和幽默地說,他知道要推展地方文化,就要學著說一個故事。「我跟大家說:我要開一家醫院,歡迎大家來檢舉!人們問:什麼醫院啊?』」「我們這間是『特技風箏專科醫院』,主治骨科(風箏支架)、花柳科(風箏彩繪),還有皮膚科(風箏面裁製)!」聽完鄭庚和介紹,大夥兒樂得呵呵笑,這就是不花錢的「零元行銷。」

有心做事,不相識的貴人也會跑出來幫忙。張景安在社子經營派報社,對特技風箏很有研究;鄭庚和自費買了6支單價上萬的兩線特技風箏,張景安就特地從社子騎摩托車來教他們。

每週三下午,鄭庚和都會和總幹事李青田到風箏公園教學生施放特技風箏,栽培生力軍。這些年有不少單位和協會接洽,都把參觀協會、放風箏當成石門旅遊的必要行程。除了和各地人馬有良好互動,風箏協會還耗資研發了「互動型風箏」。「這是我們發明的『翅膀會動』的風箏,已申請專利,等於突破從春秋戰國時代魯班發明木鳶,到現在兩千多年的風箏發展。」他說明,一般風箏翅膀都不會鼓動,隨著手拉放拉放,這款互動型風箏就像蝴蝶展翅,非常靈動。

不一會兒,鄭庚和又拿起巧緻的室內風箏為我們示範。看著它在室內揚起,完全翻轉了「有風才有箏」的既定觀念。「室內風箏最怕風!但又不用擔心氣候,隨時可以感受跟著風箏滑翔的樂趣。」鄭理事長為我們示範時,關掉了風扇,在安靜的空氣裡,他手臂輕抬,輕轉身子,彷彿武林高手施展內力般,小巧的室內風箏就緩緩迴旋起來。

他滿心滿足地露出笑容說,「一線延伸,串起人和天地,這就是風箏最讓人著迷的地方!」









同場加映|風箏公園
石門從2000年開始舉辦國際風箏節,時值風箏推廣協會理事長鄭庚和擔任石門鄉第十三屆鄉長任內。「石門風箏以魚型、甕型及室內風箏最具代表性。魚型風箏是鬥風箏,為了方便操作保持靈活,主體採菱形結構,尾部特別加設了三角翼。」鄭庚和為了發揚光大對風箏的熱愛,2008年籌組該協會後,全臺第一座的風箏公園就是他們推廣「石門──風箏的故鄉」最主要的活動據點。
為了充分利用石門富貴角海岬東南側的海岸沙丘,以及充足的東北季風,2006年新闢的石門風箏公園已成為東南亞地區最符合風箏放飛及國際競賽的場地。公園位於臺2線約26.5公里處,架構於礁岩兩端的景觀橋,是公園內最為顯著的人工造景,植被景觀則為公園增添綠意。「有時朋友找不到我,子女就跟他們說,去風箏公園洗手間找看看,爸爸應該在那兒打掃!」鄭庚和和協會夥伴經常到公園當志工,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珍惜這個絕佳場地。
每年910月,石門風箏節一到,公園滿是樂得牽起風箏線的遊客。這時,不禁讓人想起清代畫家吳友如的題畫詩:「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那些凌空高飛,各式各色的風箏,不僅展現了流傳已久的傳統生活美學,也讓人們在風箏競逐的快活意趣之中,像回到童年般快樂。每一雙拉著風箏的手,都在石門的天空下,抓到夢想的力量。

   

(原文刊登於新北市文化局2014年10月出版《石門・天海拔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50|專訪郭強生|郭強生談母親過世到父親失智心路歷程:我照顧的是人生還在進行的人。

很多時候,你不再是他們的兒子女兒,他們也不再是父母--嘗試調整並重塑你們的關係,照護與被照護者才能在全新的相處模式放鬆、自在。本文我們專訪郭強生,他以學者、作家、兒子及照護者諸種身分,真誠揭露一個有病老長輩的家庭如何如常運作,以及面對自身老後的課題。 「人生進行到這兒,就是退無可退了。」因為是至親,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照護者的身分,所以郭強生說自己責無旁貸,退無可退。

No.33|專訪林大為|光的旅程——林大為・燈光設計師

研究所的畢業 製作,選擇曼哈頓舊鐵橋打上象徵鐵軌的兩道光,這是一個起點,讓他踏上光的旅程。這麼些年,他用光為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城市妝點建築。但有個問題總是在腦子裡迴盪:「是我點亮了它們?或者其實被照亮的是自己?」

No.65|【石門.天海拔河】|跟著游嘉萍聽阿嬤的採茶歌

在石門老梅社區出生長大的游嘉萍,對這兒有份特殊情感。她 1996 年回來石門國小服務,現為該校輔導主任。「從小領核電廠獎學金,長大當老師就想:能為家鄉做什麼事?」游嘉萍個性爽朗熱情,跟她走一趟石門,到處都是相熟的親朋好友。家鄉人膩稱她為「阿妹仔」,她也樂於當長輩口中永遠的小妹妹。